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編者按】繼銀監會大罰單席卷銀行業后,央行開出的大罰單也來了。
央行網站16日消息顯示,中國人民銀行于2017年7-9月,先后對中國民生銀行廈門分行(新興支付清算中心)、平安銀行開展了支付清算業務執法檢查。
經查實,上述兩家銀行存在違反清算管理、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等違法違規行為。
對民生銀行廈門分行(新興支付清算中心)和平安銀行分別罰款1.63億元和1334萬元。
央行表示,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依據相關法律規定,持續加強支付結算市場監管,從嚴懲處支付結算違法違規行為,保障支付市場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
2018年,央行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嚴監管也并未松懈。
僅在2月份春節前后,央行就已經開出了5張罰單。
央行整肅支付清算市場秩序 兩銀行領罰單央行網站16日消息顯示,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金融監管的工作要求,整肅支付清算市場秩序,防范支付風險,中國人民銀行于2017年7-9月,先后對中國民生銀行廈門分行(新興支付清算中心)、平安銀行開展了支付清算業務執法檢查。
經查實,上述兩家銀行存在違反清算管理、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等違法違規行為。
中國人民銀行綜合考慮兩家銀行違法違規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等因素,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規章規定,對中國民生銀行廈門分行(新興支付清算中心)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48418193.27元,并處罰款114639752.47元,合計處罰金額163057945.74元;對平安銀行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3036061.39元,并處罰款10308084.15元,合計處罰金額13344145.54元。
央行表示,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依據相關法律規定,持續加強支付結算市場監管,從嚴懲處支付結算違法違規行為,保障支付市場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
民生銀行方面表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要求,為確保民生銀行有關支付業務合規、健康發展,先后落實了多項整改工作:一是撤銷了廈門分行新興支付清算中心;二是成立總行整改督導小組,對中心業務開展全面整改;三是在總行層面,各主管部門通過強化業務、技術管理、優化系統功能等手段,進一步加強全行互聯網支付相關業務的規范化開展。
目前按中國人民銀行要求整改已全面完成。
民生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民生銀行將持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支付結算、清算業務的最新文件精神,嚴格落實監管要求,規范化開展各類支付結算業務。
央行開出億級大罰單!民生、平安各中招,支付刮起最嚴監管風繼銀監會和證監會之后,央行也開出億級巨額罰單。
3月16日,央行官網公布兩單行政處罰,對民生銀行廈門分行(新興支付清算中心)和平安銀行分別罰款1.63億元和1334萬元。
處罰理由均涉及違反清算管理、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等違法違規行為。
此次兩家被罰機構有多嚴重?橫向對比看,首先,此前央行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違法違規行為開罰單較多,很少涉及銀行;其次,在罰沒金額方面,此前罰單規模普遍為幾萬、十幾萬,百萬以上的罰單非常少見,如去年只有易票聯支付被罰533萬。
此次不僅是少見的支付“正規軍”——銀行被罰,被罰的金額也是令人大跌眼鏡。
這也預示著,央行對支付行業的嚴格整頓,不再僅局限于第三方支付,而是包括銀行在內的整個支付行業。
罰款金額是違法所得的3倍央行公告稱,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金融監管的工作要求,整肅支付清算市場秩序,防范支付風險,央行于2017年7月至9月,先后對民生銀行廈門分行(新興支付清算中心)、平安銀行開展了支付清算業務執法檢查。
經查實,上述兩家銀行存在違反清算管理、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等違法違規行為。
央行綜合考慮兩家銀行違法違規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等因素,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規章規定,對民生銀行廈門分行(新興支付清算中心)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4842萬元,并處罰款1.15億元,合計處罰金額1.63億元;對平安銀行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304萬元,并處罰款1031萬元,合計處罰金額1334萬元。
可以看出,央行對這兩家銀行的罰沒金額是“罰款金額+沒收違法所得”,其中,罰款金額為違法所得的3倍左右。
事發后,民生銀行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根據央行相關要求,為確保民生銀行有關支付業務合規、健康發展,該行先后落實了多項整改工作:一是撤銷了廈門分行新興支付清算中心;二是成立總行整改督導小組,對中心業務開展全面整改;三是在總行層面,各主管部門通過強化業務、技術管理、優化系統功能等手段,進一步加強全行互聯網支付相關業務的規范化開展。
目前按中國人民銀行要求整改已全面完成。
該負責人表示,該行將持續根據央行關于支付結算、清算業務的最新文件精神,嚴格落實監管要求,規范化開展各類支付結算業務。
平安銀行方面也表示,“我行已全面完成專項檢查所要求的整改和優化工作,并將進一步加強支付結算業務的內外部管理,改善業務操作和風險管控能力,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支付結算服務。
”央行方面還表示,下一步,央行將繼續依據相關法律規定,持續加強支付結算市場監管,從嚴懲處支付結算違法違規行為,保障支付市場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
此前有銀行也因支付被罰今年以來,民生銀行廈門分行和平安銀行并不是唯一兩家因支付業務被罰的銀行。
2月23日,華夏銀行濟南分行、浦發銀行濟南分行因違反支付結算業務相關規定被吃罰單。
其中,浦發銀行濟南分行被“警告,罰沒36.52萬元”;華夏銀行濟南分行則被“警告,罰沒6.98萬元”。
有意思的是,盡管此次民生銀行廈門分行和平安銀行分別處以億元以上和千萬元以上的大罰單,但僅是被給予了“警告”,相比之下,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因違法違規會直接被“注銷”支付牌照。
有報道顯示,央行目前已合計注銷24張第三方支付有19張是在2017年注銷的。
其中,9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因為違規不予續展,10家則是由于業務合并被注銷。
在罰沒金額方面,此次僅這兩家銀行的總罰沒金額就是去年總的支付罰單金額的7倍左右。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以來,央行共開出94張罰單,其中共包含67家支付公司,累計罰款金額約2500萬元。
令人疑惑的是,央行并未就支付罰單的具體處罰依據做以詳細闡述,即便此次兩家銀行罰沒金額如此之大,依舊未做進一步解釋。
券商中國記者根據央行公告中提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三個法律法規查閱發現,如此之高的罰沒金額,在三條法律法規中并未見相適應的處罰依據。
例如,銀行如果違法《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罰款上限為30萬。
不過,盡管央行并未詳細說明民生銀行廈門分行和平安銀行究竟為何被罰,但由于公告中提及這兩家銀行違法清算管理和非金融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可以推測,這兩家銀行或因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方面存在重大違規行為而被罰。
在此前,支付機構被處以重罰,多是因為違反了反洗錢的相關規定。
如2018年初,錢寶科技因違反反洗錢規定被罰190萬元,并對2名相關責任人員分別處以2萬、3萬元罰款。
2017年10月,民生北京分行因嚴重違反反洗錢多項規定,被罰110萬;同年12月,嘉聯支付被罰138萬,原因之一是阻礙反洗錢檢查。
“針對違反反洗錢相關規定的處罰是較重的,普通的違反支付業務和收單業務規定,一般是3-5萬的罰款,而反洗錢基本是20萬起。
”北京一第三方支付機構從業者表示。
支付行業存三大風險 ,央行監管再升級近兩年來,隨著支付行業亂象的不斷增多,央行也在加大對支付行業的處罰力度,罰單和罰沒總金額逐年攀升。
支付行業普遍存在的合規風險、資金風險等問題,也使得盡快出臺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的呼聲越來越高。
央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長殷興山近日在接受券商中國記者專訪時就指出,近年來,我國支付產業快速發展,為社會公眾提供了高效、便捷、豐富的支付產品與服務,為推動金融創新和經濟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支付行業也出現了一些亂象和風險隱患。
主要風險包括:一是合規風險。
當前仍有部分機構有章不循,野蠻生長,無序競爭。
二是資金風險。
在市場上,個別支付機構挪用客戶備付金的風險事件仍有發生。
三是技術風險。
支付產業作為金融基礎設施,其系統的安全運行和維護十分重要,如果個別系統因管理、運維等不當引發風險,可能成為系統性風險的源頭。
從2016年開始,央行、國務院陸續出臺文件,嚴厲整頓支付市場亂象的思路已定,尤其是2017年末,央行集中出臺了一系列文件,針對非銀行支付機構直連銀行模式、無照經營支付業務、開展支付創新業務、調整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掃碼支付業務等方面嚴苛立法。
信用卡行業研究人士董崢稱,針對支付行業的一系列規范與監管措施的出臺,可以看到央行及監管部門對支付行業亂象治理整頓、痛施重典的決心,同時將支付產業中任何涉及資金的交易、轉接、清算等環節納入到強監管的范疇中。
2018年必定是一個支付行業強監管年,從種種跡象中可以看出,監管部門將會繼續加大對支付行業的監管與治理整頓力度,殷興山指出,為防范和化解支付行業風險,應從以下四方面著手:一是完善機制。
進一步完善支付結算法律框架,推動出臺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推進高層級法規的出臺和實施。
從源頭防控、事中監測、違規懲戒等多方面構建全方位監管體系,強化穿透式監管。
二是豐富手段。
有效利用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新技術、新方法,豐富監管手段,提高監管效率,實施精準監管。
三是強化基礎。
通過科學統籌布局、持續優化功能等方式,推動支付產業高質量發展,指導市場主體強化安全意識,加大應急管理力度,構建安全支付的“銅墻鐵壁”。
四是依法懲戒。
對無證經營、挪用資金、倒賣信息等嚴重擾亂市場秩序、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違規行為,要依法予以嚴厲打擊,從嚴處理。
央行開出大罰單!民生、平安兩銀行違規被罰1.76億繼銀監會大罰單席卷銀行業后,央行開出的大罰單也來了。
3月16日,人民銀行官網消息顯示,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金融監管的工作要求,整肅支付清算市場秩序,防范支付風險,中國人民銀行于2017年7月至9月,先后對中國民生銀行廈門分行(新興支付清算中心)、平安銀行開展了支付清算業務執法檢查。
經查實,上述兩家銀行存在違反清算管理、違反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違反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等違法違規行為。
中國人民銀行綜合考慮兩家銀行違法違規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等因素,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規章規定,對中國民生銀行廈門分行(新興支付清算中心)給予警告處分,沒收違法所得48,418,193.27元,并處罰款114,639,752.47元,合計處罰金額163,057,945.74元;對平安銀行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3,036,061.39元,并處罰款10,308,084.15元,合計處罰金額13,344,145.54元。
兩家銀行的處罰金融總計約1.76億元。
人民銀行指出,下一步,將繼續依據相關法律規定,持續加強支付結算市場監管,從嚴懲處支付結算違法違規行為,保障支付市場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
民生銀行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民生銀行積極整改互聯網支付業務。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對民生銀行廈門分行(新興支付清算中心)支付清算業務違規情況已進行了處罰。
民生銀行指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要求,為確保民生銀行有關支付業務合規、健康發展,該行先后落實了多項整改工作:一是撤銷了廈門分行新興支付清算中心;二是成立總行整改督導小組,對中心業務開展全面整改;三是在總行層面,各主管部門通過強化業務、技術管理、優化系統功能等手段,進一步加強全行互聯網支付相關業務的規范化開展。
目前按中國人民銀行要求的整改已全面完成。
民生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該行將持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支付結算、清算業務的最新文件精神,嚴格落實監管要求,規范化開展各類支付結算業務。
第一財經在此梳理了2018年以來銀監會處罰的大案信息公開情況如下:2月2日(周五),銀監會披露了陜西、河南銀行業金融機構質押貸款案件,銀監會指出,陜西、河南銀監局依法查處了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質押貸款案件,對兩地涉及該案的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計罰款5250萬元,并處罰104名責任人。
1月27日(周六),銀監會依法查處郵儲銀行甘肅武威文昌路支行違規票據案件,對涉及該案的1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計罰沒2.95億元。
1月19日(周五),銀監會公布了四川銀監局依法查處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違規發放貸款案件情況。
1月12日(周五),黑龍江銀監局官網顯示,近期該局依法查處了中國工商銀行黑龍江省轄內分支機構違規對公理財事件。
12月29日(周五),銀監會指出,經過立案、調查、審理、審議、告知、陳述申辯意見復核、聽證等一系列法定程序后,2017年12月8日和12月22日,銀監會分別依法公開了廣發銀行惠州分行違規擔保案件中的案發機構和通道機構的查處情況。
3月1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下稱“方案”)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
根據提請審議的方案,不再保留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職責整合,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主要職責是依照法律法規統一監督管理銀行業和保險業,維護銀行業和保險業合法、穩健運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金融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擬定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制度的職責劃入中國人民銀行。
今年已有10家支付公司被罰 被央行注銷牌照增至28張2018年,央行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嚴監管并未松懈。
2018年1月5日,25家第三方支付機構迎來續展大考。
央行發布的第五批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決定顯示,此輪共有21家機構順利續期,將支付牌照有效期增加5年。
而加上此次未通過續展的4家機構,截至目前被央行注銷的牌照增加到28張,其中僅2017年就有19張牌照被注銷。
沒有通過續展的4家機構,分別為湖南財信金通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千悅企業管理有限公司、長沙星聯商務服務有限公司、合肥新思維商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其中,星聯商務不僅被處以罰款,還被要求暫停業務。
零壹財經·零壹智庫提供給《證券日報》記者的不完全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至今,共有10家支付公司被處罰。
其中,中匯電子支付有限公司一個月內收到兩張支付罰單。
這10家支付公司分別是:浙江航天電子信息產業有限公司、杭州市民卡有限公司、商盟商務服務有限公司、山東高速信聯支付有限公司、深圳瑞銀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中匯電子支付有限公司、聯動優勢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青島百森通支付有限公司等。
據悉,央行有關《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工作的要求明確指出,存在兩類情形的支付機構,將會面臨支付業務類型或覆蓋范圍被調整、甚至不予續展的問題。
一類是合規意識弱、風控能力差,存在占用、挪用、借用客戶備付金行為等重大違法違規行為;另一類是公司經營管理不善,或支付業務發展理念不清晰,導致核準的部分或全部支付業務未實質開展過,或已連續停止2年以上。
自2016年起,央行便加速整頓第三方支付行業。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全年,央行針對第三方支付共開出109張罰單,是2016年罰單總數的三倍,累計罰款金額約2800萬元。
進入2018年,僅在2月份春節前后,央行就已經開出了5張罰單。
具體有,2月8日,青島百森通支付有限公司因未按規定使用客戶備付金被罰3萬元;2月14日,中匯電子支付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因未按規定建立有關制度辦法或風險管理措施、存在危害支付服務市場的違規行為,被罰款6萬元。
深圳瑞銀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東營分公司、山東高速信聯支付有限公司均因違反支付結算業務規定,分別于2月22日和23日被罰款3萬元和7萬元。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從2011年4月底簽發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算起的6年多時間里,央行總計發出了271張支付牌照。
2015年8月份,央行注銷3張支付牌照,結束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只發不撤”的歷史。
據不完全統計,從第一批續展決定至今,央行共注銷了28張支付牌照,目前市場上存量有效支付牌照為243張。
支付牌照買賣江湖:最高叫價30億 互聯網支付最搶手近日,一則出讓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信息在行業人士朋友圈廣為傳播。
該牌照轉讓價格為8.7億元,業務范圍包括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銀行卡收單等,牌照期限在2021年以前,轉讓方出售轉讓100%股權。
《證券日報》記者調查發現,從此前的業內成交情況來看,上述轉讓價格并非高得離譜。
“一張包含5項業務的牌照,最高叫價可達30億元,公允價格至少也在12億元以上。
無論是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卡支付,亦或是銀行收單業務,只要業務覆蓋全國,單項業務牌照就可高達7億元,公允價值在4億元以上。
當然,單純牌照價格并不值那么多錢,支付牌照本身自帶業務和市場的將更值錢。
”網貸天眼研究員鄭常懷對《證券日報》記者說道。
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移動支付水平領先全球震驚海內外,在這種背景下,代表著“通行證”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價格也是一路飆升,上漲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根據央行公布數據顯示,2016年第三方支付機構累計發生網絡支付業務1639億筆,金額達5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9.5%和87%。
2017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有望超過100萬億元。
“長得太快,價格太高,小企業對于買牌照根本想都不敢去想”,一位企業負責人向記者感嘆曾想出手,但在一直猛漲的價格讓他望而卻步。
稀缺性凸顯牌照價格兩年漲八成2016年8月份,央行明確表示在“一段時期內原則上不再批設新支付機構”,牌照稀缺性進一步凸顯。
2018年年初,央行公布了第五批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的續展結果,其中21家機構順利續期,又有4家支付機構未獲續展。
至此,經過五批支付牌照續展后,央行總共已注銷28張支付牌照,支付牌照剩余243張。
業內人士表示,針對支付機構的整頓仍在持續,第三方支付市場的洗牌和整合將不可避免。
在牌照收緊、罰單頻出的背景下,越來越稀少的支付牌照變得炙手可熱。
據零壹財經·零壹智庫統計,2016年共有14家支付公司被并購,互聯網企業紛紛通過并購的方式曲線獲得支付牌照,支付牌照價格自然也是水漲船高。
鄭常懷根據幾個收購案例給記者粗略的測算,“2016年到2018年至今,支付牌牌照價格同比增長逾八成”。
與此同時,《證券日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收購方多為上市公司及互聯網企業。
捷越聯合創始人王曉婷表示,“這些公司相比于傳統行業巨頭,擁有巨大的流量和場景優勢,獲取牌照可以將主營業務向互聯網金融衍生,支付導向其他金融業態,可以拓展公司的業務范圍,有助于打通各項業務節點,形成業務閉環。
”而近幾年上市公司對收購支付牌照也顯得很熱心。
網貸之家研究員王海梅對記者稱,上市公司收購第三方支付牌照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央行明確表示原則上短期內不再批設新機構,所以上市公司進軍支付市場只能通過收購方式來獲取;其二,第三方支付牌照含金量相對較高,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和人們支付習慣的改變,第三方支付牌照既可幫助上市公司減少成本壓力,也可以記錄大量用戶消費行為數據,有較高的數據價值。
預付卡業務成“昨日黃花”互聯網支付最值錢根據2010年6月21日央行發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分類顯示,第三方支付業務主要分為網絡支付、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和銀行卡收單三類。
其中網絡支付又包括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等。
零壹財經分析師徐曉梅本報對記者表示:“一般情況下,擁有支付牌照業務數量越多的支付公司價值越高,價格可以從幾千萬元直至幾十億元。
”據《證券日報》記者調查后發現,牌照價格的高低主要看它的業務范圍,并不是所有的支付牌照都擁有高估值。
“支付牌照不能一概而論,最值錢的是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銀行卡收單。
受支付寶、微信等移動支付的影響,最不值錢的是固定電話支付”,有業內知情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此外,在近年來移動支付開始興起后,預付卡的消費體驗優勢不復存在,當前預付卡也正處于被移動支付逐步蠶食和替代的尷尬境地。
隨著監管不斷趨嚴,預付卡市場紅利已經退去,尷尬的市場處境也導致預付卡業務牌照很難具備炒作或升值的空間。
“截止到目前,已有3家擁有預付卡業務資質的支付公司選擇主動‘棄牌’退出預付卡市場,而不是被收購,這從側面也反映出了預付卡牌照在市場受追捧熱度及含金量方面并不理想”,投之家CEO黃詩樵對《證券日報》記者說道。
他同時認為,“目前,擁有互聯網支付和銀行卡收單業務資質的牌照較為搶手,且價格呈逐年上升趨勢;而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業務資質牌照價格則相對較低。
”徐曉梅也認為,支付牌照中最搶手的應該是“互聯網支付”牌照。
在互聯網時代,支付作為一個平臺和入口,其背后的數據和流量才是互聯網企業爭奪的對象。
她同時指出:“相比較而言,‘預付卡發行預受理’支付業務的售價相對較低。
近幾年,央行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趨嚴,很多擁有‘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支付業務的公司被處罰,甚至注銷牌照。
主要原因是,預付卡違規現象比較嚴重。
”易觀智庫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綜合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7年第3季度》數據顯示,支付寶、騰訊金融和銀聯商務三者綜合支付市場份額總和達到81.84%。
“支付市場二八效應愈發明顯,逐漸形成寡頭壟斷局面,獨立發展的小型支付機構發展空間將較小,未來這些小型支付公司或可利用自身牌照優勢,以股權合作的方式或其他方式與擁有充足的客戶或場景資源的大型企業合作,或通過更優質的支付體驗和產品創新以謀求一席之地”,王海梅稱。
“未來,支付行業必然面臨洗牌,各家公司也都在業務調整,尋求新的突破點。
當然,必然有部分支付機構陷入困境,而高價出售牌照也是最好的選擇”,鄭常懷表示。
下一篇:滴滴融資100億為報復美團?程維:是王興先動手的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不干了!南京超3000輛出租車退租停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