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演講人 王欣王欣 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院長、微軟中國前副總裁、摩托羅拉、IBM等國際企業多年擔任管理職務。
德魯克和韋爾奇、比爾•蓋茨都在對話什么?管理,不是管控,管理的基礎定義是什么?針對管理學,德魯克提出的最基本問題是哪幾個?管理等于業績嗎?拿錢就可以使喚人了嗎?不了解管理的本質,再多的管理方法和招數,都只是戰術。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剛出版的一本書,是德魯克和他非常好的朋友及學生三個人合著的一本書,名字是《德魯克經典五問》。
熟悉德魯克的人都知道,德魯克這一生寫過39本書。
這本書在我來看是德魯克管理思想有關組織部分的精華。
一、問對問題很重要德魯克幫助通用電氣的CEO韋爾奇、微軟的CEO比爾•蓋茨、寶潔的CEO雷富禮等很多國際企業的領導者做咨詢的時候,往往是一對一地問答。
德魯克總是說,找對正確的問題,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大家知道,每個組織的答案是不同的,不同的時期答案也是不同的,但是根本的問題總是那幾個。
人的根本問題就是“我是誰”,“我從哪來”,“我到哪去”。
幾千來哲學就建立在這幾個基本的問題上,從沒變過。
那么管理學基本的問題是那幾個?經常有朋友問我德魯克管理學院教什么,我說教管理學基礎,教最基本的管理。
朋友們會問,管理基礎課程好賣么?有過管理經驗的人都知道,組織真正的問題都是出在最基礎的地方,而恰恰不是時下流行的東西。
二、了不起的德魯克德魯克是一個閱讀量非常大的學者,每隔幾年要重新讀一遍莎士比亞全集,每兩三年他就要選擇一個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然而,他從來不發表其他方面的著作,所有貢獻都聚焦在管理學上,他畢生的寫作都與管理相關。
而且,他很長壽,生于一次大戰之前,互聯網泡沫之后去世,經歷了將近百年人類社會的發展。
他經歷了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信息文明三次重大的社會轉變,他一直寫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留在這世界的最后一句話是“看來我真的寫不動了”,然后就陷入了昏迷,離開人世。
德魯克為什么一直在寫?因為他在找一個東西——什么樣的方法能使人類避免災難。
災難包括戰爭、社會動蕩、經濟蕭條、企業倒閉等等。
他找出來的結果,是管理。
我雖然在外企工作20多年,特別慚愧地被稱為“高管”,加入德魯克管理學院以后,我才發現,我原來不知道什么是“管理”。
各位是高管、咨詢師、教練、甚至企業的CEO。
我們知道很多管理的方法,用過很多管理的工具,做出過很多管理的成果。
但我們捫心自問,我們真的知道到底什么是管理嗎?三、中國越來越沒辦法拿錢使喚人了我們提到管理,就是發現路口有點堵,放一警察在那就不堵了?這不是管理,而是管控。
英文里面有兩個詞翻譯成管理,一個叫Administration(管控),一個叫Management(管理)。
令我吃驚的是MBA里其實沒有管理(management), MBA的全稱是“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dministration是關于如何管控他人的——胡蘿卜加大棒。
貪婪和恐懼是管控建立的基礎。
我以前也做過銷售的負責人,回想那段時間,我在員工眼里看到的是什么?是焦慮,是恐懼,是完不成任務會怎么辦。
這樣的心理狀態能不能創造出真正的好的公司,能不能創造出真正的成果來呢?奴隸是不可能創造出金字塔的,歷史學家證明大量的自由人參與了金字塔的建設。
達芬奇一定不是因為受罰去畫天頂的,是因為他的信仰。
這本書,德魯克為什么是從非營利組織開始寫起?因為非營利組織沒法用焦慮和恐懼那些東西,因為員工大部分都是志愿者,都是用業余時間來做的。
一個非營利組織的領導,完全沒有辦法用任何MBA的工具和手段去“管控”那些人。
唯一的辦法,就是“激發大家”(inspire people)。
同樣,當談及管理的時候,大家先想到的也是管控(Administration),然而不管用,但是當他們遇到德魯克的管理(Management)的時候,他們說“這是我們想要的。
”德魯克晚年的時候,說企業應該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
學習什么?當你沒辦法拿錢使喚人的時候,你怎么辦?關鍵是今天的中國越來越沒辦法拿錢使喚人了。
在我這一代,如果老板跟我說“You are fired”(你被炒了),我立刻就會覺得天塌了!我會想:“如果我丟掉這個工作,我到哪里找工作?我沒有工作就沒有錢,沒有錢就會餓死。
”然后,我會直接聯系到死亡——那個最深刻的恐懼,雖然我們可能都沒意識到。
但是今天,對90后的年輕人,我們再試一下?我說“我炒了你”,他說“謝謝,不麻煩您了,世界這么大,我早想去看看了。
”——誰炒誰啊?現在90后小孩面試的時候,居然要求老板的顏值!他們為什么而工作?他們還在為恐懼而工作嗎?大家要知道,這是中國數百年來,第一代不為恐懼和貪婪驅動的孩子。
我們看到中關村那幫創業的年輕人,他們可以兩個禮拜不洗澡,沒日沒夜加班工作。
我們在他們眼里看到的是什么?是“夢想”。
為什么美國大片好看?因為“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想),那叫美國夢。
現在咱中國人有中國夢了。
這個改變實際上是一個管理的回歸。
四、什么是管理?德魯克早在1954年,甚至更早,就已經定義了管理。
管理就是界定組織的使命,并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來實現這個使命。
界定使命是創業者的任務,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則是領導力的范疇,二者的結合就是管理。
德魯克在《經濟人的末日》里就指出希特勒政府靠恐怖來控制人,是邪惡的,最終的結果注定是失敗。
只有解放人,從善出發才是光明的。
他說管理就是界定組織的使命。
我覺得所有的詞里,使命這個詞是翻譯的最好的。
使命就是使了命。
使命是mission,missioner是傳道士,背起一個行囊,為了自己的夢想,到食人的生番那里去傳播上帝的福音——說不定他就是去送一頓中午飯,到那就被烤了吃了。
他們為什么如此勇敢?因為他們心里有一個他認同的事情,認同的價值觀。
我們在哪些企業家和管理者的眼睛里看到了這樣的使命感?每天早上,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從自己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使命了嗎?如果沒看見,那就只是公司墻上的一個標語,和我沒關系。
我們隨便問身邊一個員工,早上是什么東西叫醒了他?是鬧鐘,還是內心里的夢想和渴望?因為,這是你的使命。
有了使命之后,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來實現這個使命,大家一起真干!當年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非常渴望我老板給我做Review(業務回顧),因為在每周老板跟我聊那1個小時的時候,我能學到很多的東西。
我可以看到我的不足,知道我該怎么做。
但是到后來,那個Review已經變成了“Number!Number!Number!Tell me the number!Give me the result!”(業績!業績!業績!我只關心業績!我只關心結果!)所以,我一直在找一個能跟我坐下來聊生意的老板,一起商量下咱這活兒怎么干?這生意怎么做?而不是只跟我說“我不關心細節,我只要知道結果。
”界定使命是創業者的任務,而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則是領導力的范疇,二者的結合就是管理。
德魯克告訴我們:管理,一則是使命,一則是領著大家把這個使命做出來。
五、什么是戰略?接下來,什么是戰略?今天市場上有大量的戰略課、戰略書、戰略工具,但是,到底什么是戰略?各有各的說法。
我在MBA學戰略的時候,一上來教的就是邁克爾·波特的五力模型,那是戰略課的基本框架。
我進了德魯克管理學院以后才知道:那是戰術。
我們已經開始分析五力模型了,那就說明我們已經知道想干什么了。
注:➀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之父,哈佛大學商學研究院著名教授,當今世界上少數最有影響的管理學家之一➁五力模型:分別為同行業內現有競爭者的競爭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
戰略是選擇一個獨特的顧客價值,迫使組織在做什么,不做什么之間作出決定——這是戰略的本質。
這是德魯克的原話,德魯克真心的就是道家里面的《道德經》、儒家里面的《論語》,都是根上的東西。
所以,你得先選干什么,然后再用五力分析。
當我們把使命、愿景、價值觀所有這些東西都想清楚之后,再用波特五力、金牛、GE的九宮格等等幾個戰略工具進行一下檢驗。
今天我分享的這本《德魯克經典五問》里就有一個非常好的工具,這五個問題都是致命的問題:我們的使命是什么?我們的顧客是誰?我們的顧客重視什么?我們的成果是什么?我們的計劃是什么?這五個問題簡單吧?但是,非常難回答。
德魯克先生自己幫助一個中小型的組織梳理,能用半年回答出來就不錯了。
所以,管理的書不在于你讀了多少,而在于你是否讀透。
德魯克學院的總教練詹文明老師從28歲開始研習德魯克,40年一門深入。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本書他讀了100多遍。
張瑞敏曾經告訴我,“《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經用到第六本了。
”他說他讀書喜歡邊寫邊畫,寫滿了畫滿了叫用完一本,再買一本新的。
張瑞敏一直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放到桌上。
前兩天,我還碰到一個,和張瑞敏先生很像的企業家,宋志平先生,被稱為“中國的稻盛和夫”,創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他每個月讀一筐書,但是,德魯克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他一直在讀。
管理的書不在于讀多少,而在于一本書你讀了多少遍,能行出來多少?管理里的大成就者,拿到真經以后,是真的把它讀透了。
這本《德魯克經典五問》把整個德魯克思想體系里關于組織的最關鍵的五個問題提煉出來了,而這五個問題是最難答的。
六、我們的使命是什么?喬布斯說,我要用一個小玩意來改變整個世界,這是他一輩子要做的事;比爾·蓋茨說,我就是要每一個人的辦公桌上,每個人的家里都有一臺電腦。
他們都非常清楚他要干什么。
組織的使命各不相同,但它們的起點和終點都應該是改善人們的生活。
一個使命不可能完全不帶任何個人色彩,但它必須擁有非常深刻的內涵,你必須對它抱有堅定的信念,它所表述的必須是你堅信的正確的事情。
組織的使命一定帶有個人色彩。
這是非常正常的事,喬布斯與比爾•蓋茨就不一樣,這是非常個人化的,一定是他從自己心里想干的事。
但是,這個使命必須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必須是利他的,否則它沒有號召力。
經常我們說,心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但是,如何擴大自己的心呢?我有個朋友做了個基金,他的宗旨就是只投資不作惡的產業,德魯克的原話是“不明知有害而為之”——德魯克的管理里直接帶著正義。
以前我們認為管理是一個幫老板提升績效、幫助老板掙錢的企業工具,不對,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1954年寫《管理的實踐》的時候,就明確地說過:“管理只能行善,不能作惡”,如果有人用管理作惡,那你做的一定不是德魯克說的管理。
重要提示:永遠不要為了金錢而放棄自己的使命。
如果你眼前突然冒出了一些可能會與組織使命相悖的機遇,記住一定要學會放棄,否則你就會出賣自己的靈魂。
管理者每天都在接受考驗,各種障礙、各種誘惑… … 而恰恰是這個時候,才是使命發揮作用的時候,價值觀發揮作用的時候。
七、我們的顧客是誰?我們的顧客重視什么?我們為了誰做這件事?能給他們帶來什么?這也就是稻盛和夫說的利他、活法,這整個體系都是一以貫之的,都是直指核心的問題。
誰是我們的首要顧客(Primary Customer)? 誰是我們的支持顧客(Supporting Customer)?大家知道,今天的業務里面的客戶都不是簡單的,都是復合型的客戶。
尤其非營利組織,你既要幫助受助人,又要服務捐款人,還需要照顧到政府,有時還涉及宗教,他們的案例比企業不知道要復雜多少倍。
但是,非營利組織都能用德魯克這最經典的五個問題,開始把客戶是誰找出來,把客戶要的東西碼出來,然后找出一個點讓所有首要客戶、支持客戶都滿意。
當這些顧客都滿意的時候,怎么會不掙錢呢?所以在學習德魯克的企業家里,有一句話叫“順便掙點錢”。
我們要搞清楚利潤是什么?利潤那是我們給顧客創造的價值帶來的回報。
顧客絕對不是靜態的。
創新的機會存在于顧客需求的變化。
當顧客的需求一變化,創業的機會就來了。
諾基亞作為一個通信品牌深入人心,然而,由于沒有跟上用戶需求的變化,現在已經不再被大家所重視了。
追需求是一種創新戰略,在技術方面觀察誰在引領,一旦發現市場需求轉變,企業要馬上做出調整。
我們在不斷變化的社會里持續地發現——客戶重視什么、真正重視什么、到底想要什么。
人們總喜歡斬釘截鐵地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正確的,尤其是成功的大型企業,而且他們在致力于一份崇高的事業,以至于會自以為是地認為,組織本身的成功就是他們所追求的目標。
而德魯克說,所有的成功都在外部,都在客戶那邊。
只有你的客戶成功了,才是你事業真正的源頭。
下一篇:懷孕期員工如何管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周超:企業家的超級領導力如何修煉?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