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每個行業都需要自己的造富故事,區別只在于誰第一個吃到螃蟹。
制造出《中國新歌聲》、《中國好歌曲》等綜藝節目的燦星制作,正在無限接近這一目標。
根據今日最新消息,燦星制作宣布完成首輪融資,估值為210億。
消息同時宣布,燦星將于明年年初申報IPO,此輪融資將是燦星為上市所做的最后沖刺。
“我們想成為一個多元化的內容提供方。
”燦星制作副總裁、宣傳總監陸偉在采訪中告訴《三聲》(ID:tosansheng),這筆融資將用于多個業務板塊開發,“目前來說已經初見雛形的一個就是超級網綜,跟優酷合作的《這!就是街舞》我們會在明年的一季度會推出。
音樂小鎮是我們在文化地產方面的第一個嘗試,最近也已經提上議事日程,這兩塊應該是最早啟動的。
”燦星的估值并未超出行業預期。
在2015年,因為增資方浙富控股的一紙公告,燦星年收入22.1億、凈利潤7.2億的營收數據被外界披露,彼時燦星估值為50億元;2017年,經歷《the voice of......》版權旁落、《金星秀》停播,燦星制作仍然收入穩定。
《中國新歌聲》第二季冠名費達到5億,相比2015年仍然實現了同比接近70%的增長。
有人說,燦星上市基本沒有懸念。
問題在于:為什么是燦星?它在過去幾年做對或做錯了什么?假如沖刺IPO成功,這家公司要如何繼續保持或提升核心競爭力?過去幾年,有關這家公司最直觀的變化是燦星在發展道路上的一波三折。
作為國內最大的民營綜藝制作公司,自2011年迎來田明、金磊等制作團隊,燦星制作推出過《中國好聲音》、《中國新歌聲》、《中國好歌曲》等音樂綜藝類節目,并在國內推廣了制播分離、海外模式本土化。
在自有的內容版圖中,燦星制作還擁有夢想強音這家音樂內容公司,旗下簽約藝人120人。
但由于藝人規劃始終不明朗,與唐德、talpa陷入漫長的版權訴訟,燦星也屢次被質疑發展模式原地踏步。
面對更高的估值和資本信賴,燦星需要拿出更具吸引力的新故事。
更重要的是,中國綜藝產業在長期的空白之后,也需要一個典型樹立更規范的發展模板。
“上市沒有壓力,對我們來說它是個加油站,給我們加油,讓我們可以高速增長發展。
”在2014年,燦星制作董事長田明曾對燦星的上市有這樣的期望。
“《好聲音》一定會成功”燦星的創業故事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在前期,燦星主要是通過已有的資源對節目模式和形態進行盤活,以田明為首的創始團隊曾在此期間發揮過重要作用。
2011年,田明離開SMG(上海文廣),加入星空傳媒,擔任燦星制作總裁。
當時燦星制作是星空華文傳媒下屬的子公司,專門為星空衛視、青海衛視等平臺制作節目,市場反響平平。
即使如此,離開體制對田明仍然充滿誘惑。
“如果我們出來干,即使到80歲,還可以繼續做事業。
可在原單位,到五十七八歲你就蓋棺定論了。
”根據后來《中國好聲音》導演金磊向《GQ》回憶,當時的田明對體制外創業抱有很大信心。
在田明的努力說服下,金磊和另外幾名SMG的制片人、導演辭職加入燦星,成為燦星最早一批的制作團隊。
由這群人在次年推出的《中國好聲音》很快打開了燦星的新局面。
在當時,《中國好聲音》之所以成功的前提條件,首先是廣電系統一直處于改革要求,燦星符合制播分離的政策環境;其次是廣電系團隊對內容的強把控、與充分的市場自由度相結合,為燦星提供了較低的試錯成本。
事實上,《中國好聲音》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制作方法的成熟化:即在成功海外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本土化,并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制播分離的前提條件,將制作團隊和內容的優勢都發揮到最大。
如果沒有2015年爆發的版權之爭,《中國好聲音》可能將作為燦星的常青樹繼續運營。
田明也曾在之前的采訪中提到《中國好聲音》要做14季在《中國好聲音》的幕后故事中,曾經多次提到同一個細節:當時田明與浙江衛視簽訂了對賭協議,約定節目收視率破2,燦星分得利潤大頭;否則則要虧本。
盡管被認為過于冒險,但田明還是決定按照這份協議執行,并在動員大會上強調,“《好聲音》一定會成功,五個月之后我們將創造歌唱類綜藝節目的歷史,成功沒有疑問,唯一的疑問只是多大的成功。
”其次是對內容的強控制。
根據《GQ》2014年的報道,《中國好聲音》在第一季時找尋選手時幾乎采用了地毯式搜尋。
選手平安一天之內接到了來自節目組的十幾個電話;節目則經常剪片數量達到三盤以上,最多一次達到五盤,節目播出之前還在對結尾進行修改。
這些努力最終幫助《中國好聲音》成為一檔現象級節目。
同時燦星也被業界公認為最成功的民營制作公司。
在《中國好聲音》次年的招商會上,《中國好聲音》第二季獨家冠名費用被以2億競得,此后幾年還在連年上漲。
在音樂綜藝和模式引進上嘗到甜頭的燦星此后則開始嘗試依靠《中國好聲音》形成自己的內容矩陣。
除去成立夢想強音這家子公司孵化和培養《中國好聲音》選拔出的音樂藝人,燦星還試圖形成“華語音樂內容的門戶”、“現場音樂內容提供商”和“數字音樂平臺”。
“(音樂)一定不是夕陽產業,而是朝陽產業,華語音樂未來必定大有作為。
”田明曾經在接受《騰訊娛樂》采訪時表示。
在此布局下,燦星還制作了《中國好歌曲》、《蒙面歌王》和《中國之星》等音樂綜藝。
“做原創”現在來看,在早期依靠《中國好聲音》取得成功后,燦星對音樂綜藝形成了較強的路徑依賴。
多檔音樂類綜藝成為燦星最主要的內容布局。
其次是燦星的營收數據也極度依靠《中國好聲音》。
即使在2015年爆發與talpa、唐德的版權沖突,田明仍在6月份接受《三聲》(ID:tosansheng)采訪時表態《中國好聲音》帶來的收入不會下降,并將繼續占據當年燦星收入的重要部分。
事實上,在公司早期的創業過程中,風險與機遇并存,冒險成為創業者的必選項;但經過這一時期,并擁有相對成熟的產品和商業模式,公司決策將在一定程度上傾向于風險控制。
這也使得當talpa發難之際,燦星一度沒有還手之力,并最終與該版權失之交臂。
在此前提下,燦星不再強調版權引進,而開始將原創作為公司的生命線。
以旗下節目作為分界點,燦星的節目原創大概也分為兩大階段:在前期以《中國好歌曲》、《中國之星》為代表,后期則以《中國新歌聲》為首將原創深化到各個項目。
以《中國新歌聲》為例,節目從名字到賽制上都進行了重新調整,包括戰車的設定和導師分班。
當時受版權影響,《中國新歌聲》模式設計需要推倒重來,僅重新設計就花了4個月時間,但陸偉認為這項工作非常值得,“燦星再一次明確今后的發展方向:做原創,謹慎引進甚至干脆不引進,做原創就是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
”同時根據陸偉介紹,過去一年,燦星已經與《美國偶像》評委西蒙·考威爾的電視娛樂公司Syco達成合作。
雙方于去年年底在倫敦簽署合作協議,約定在未來三年完成一系列綜藝節目模式的研發,并向海外進行節目模式出售。
盡管《中國新歌聲》第一二季收視率都遭遇同比下滑,但燦星對原創的信心并沒有縮減。
在接受《三聲》(ID:tosansheng)的采訪中,陸偉提到燦星未來會針對年輕群體開發更多原創節目,包括明年即將推出的《這!就是街舞》和另外幾檔超級網綜。
“我們會走最大型的綜藝真人秀節目,要么就做小投入大產出的真人秀、脫口秀節目。
我們不太會去做那種就是居于中間的這種節目,就是投資也中量,影響也中量。
”而在燦星就原創開始轉型之時,更多綜藝團隊以原創模式發端于互聯網平臺,分去了原有綜藝觀眾的注意力。
其中米未傳媒、笑果文化、銀河酷娛、哇唧唧哇等制作公司,陸續憑借產品定位在業內站穩腳跟,并生成相對穩定的商業模式。
相比以前toB的綜藝形態,這群綜藝制作者也因為更toC的產品形態受到用戶和市場歡迎。
以米未傳媒的《奇葩說》為例,這檔節目第四季總招商接近4億,已經逼近《中國新歌聲》這一季的招商額。
更重要的是,因為長期享有《中國好聲音》的題材紅利,燦星在過去幾年里已經陸續缺席戶外真人秀、網綜等多個風口,競爭力相對弱化。
針對這一問題,田明也曾經在采訪中作出回應,“我們還會推出很多更新更好的項目,收入會更加多元,我們今年也會做自己的直播平臺,也會做更新衍生的商業開發。
其實它的想象力都是非常巨大的,包括原創的音樂網站,我們都在規劃這些更大的產業項目。
”“比以前更強”《這!就是街舞》將成為燦星在網綜中的一次重要實踐,不同于《中國好聲音》時的大膽激進,這次燦星也選擇了僅扮演內容提供商的合作模式依照陸偉介紹,該筆融資也將被用于燦星的多板塊業務開發。
包括超級網綜、模式研發、音樂小鎮和影視投資等板塊。
其中超級網綜已經有部分產品進入籌備階段,比如與優酷、天貓出品聯合出品的《這!就是街舞》。
從2014年就開始籌劃的上市事宜,這次因為燦星公布融資而進一步明確。
盡管如此,這家公司仍然面臨著資本市場的又一次考驗:如果沒有下一檔類似于《中國好聲音》的現象級節目證明燦星的制作能力,現有的幾檔節目也難以支撐起市場對燦星更大的信心。
在燦星的規劃中,明年第一季度即將上線的《這!就是街舞》將會為燦星打開網綜的機會窗口。
同時伴隨原創策略進入正軌,燦星將真正成為一家“探索創新商業模式”的內容公司。
《這!就是街舞》在很大程度上也將成為燦星對網綜理解的一次真正實踐。
燦星將依靠這檔節目進入網綜領域。
“我們目前也在非常虛心地學習成功的網絡綜藝節目的一些經驗,比如說他們的一些內容表達的核心是什么?”陸偉在此前的采訪中告訴《三聲》(ID:tosansheng),“要學習互聯網表達內容的東西,是什么吸引了年輕觀眾依附在這個平臺上。
”整個過程包括與不同的綜藝創作團隊交流,同時也在和多個視頻平臺進行磋商,開展項目合作。
根據陸偉介紹,明年至少會有三檔超級網綜在不同平臺上線,同時燦星不會放棄在網綜領域開發強內容,比如脫口秀。
不過,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燦星戰勝燦星的游戲——除了要推翻自己以前的方法論,《這!就是街舞》即將迎戰《熱血街舞團》,而后者的總導演車澈此前正隸屬燦星麾下。
對于綜藝市場來說,這個市場一直以來沒有迎來足夠強的造富神話。
盡管綜藝市場也從來不缺乏重量級玩家。
燦星的估值再度證明了內容商業邏輯的合理性:保持有效的生產模式和質量可控的內容產品,商業回報和公司價值都可能超過心理預期。
但在更強的競爭環境下,如何理解競爭、掌握與資本接觸的節奏、業務創新,也同樣是內容創業中商業的重要本質。
可以想象的是,在內容創業越來越大勢所趨的今天,燦星啟動IPO會要求其今后走得更為堅決。
“這兩年不管是和海外模式機構的合作也好,還是我們成立專門的研發部門也好,其實我們是希望我們的視野變得更寬更廣,我不是說追時尚的潮流,而是希望能夠盡早地發現下一個好的節目。
”在此前,陸偉就在與《三聲》(ID:tosansheng)的采訪中強調,“現在來說,我們的創新能力是比以前更強的。
”
下一篇:從虧1.5億到年銷30億,全棉時代如何死磕一朵棉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業3年,她想用一只智能音響,完成5.5億家庭的客廳大改造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