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阿里互聯網金融如何誕生,是時勢造英雄,或是英雄造時勢?要回答這一問題,要把目光回放到2009年,甚至2007年。
2009年9月11日,阿里巴巴網商大會在杭州召開,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記得,那一屆大會的議題是“小企業,大夢想”。
孟加拉國經濟學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出現在嘉賓陣營里。
那時尤努斯對多數中國人來說很陌生。
尤努斯的出現與當時的大背景有關:“小企業、大夢想”遇到了麻煩,這個麻煩就是始于2008年,延宕至今天的金融危機。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旗下B2B業務在香港上市,一時風光無限。
就在那時,無論全球經濟、還是中國的經濟都已經到了危機的邊緣。
馬云私下與筆者交流時說:阿里巴巴的客戶炒銅比生產制造更賺錢,經濟已經熱了,虛胖了。
危機邊緣上市使阿里巴巴度過了危機,同時有錢扶持淘寶、支付寶這兩塊面向未來的新業務的發展,但中小企業的麻煩接踵而至:因為海外訂單流失,很多企業面臨生存危機。
對于大企業說,可以通過銀行貸款緩解面臨的問題,但中小企業卻無法獲得銀行的補給。
時任阿里集團CEO的衛哲與筆者交流時說:銀行提供貨款需要固定資產抵押、需要活動能力,中小企業往往并不具備這些能力。
馬云很欣賞尤努斯的“小微企業貸款模式”。
尤努斯的另一頭銜是孟加拉鄉村銀行格萊珉銀行的創始人,格萊珉銀行專向小微企業、貧困人口發放貸款,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馬云邀尤努斯到網商大會來站臺,目的很簡單,即是給到會的銀行大佬們表情:不要只把目光盯在大企業,要兼顧小企業。
馬云很動情,說小企業是這個社會前行的最大動力。
也就是2009年,馬云說了一句話,即“讓我們利用危機來改變銀行”;2013年馬云又說了一句話,即“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前者無人記得,后者引來洶洶熱議。
說后一句話時,馬云已經推出了小微企業貸款,與馬化騰、馬明哲攜手成立眾安在線,推出了余額寶。
一時天下側目。
馬云改變銀行的行動氣勢洶洶,馬云私下掏心窩卻這樣說:(互聯網金融)是被逼出來的,別人不做,我們才做。
互聯網金融三棋子今年2月25日,阿里巴巴的“金融團隊管理層開年會議”在杭州舉行,馬云出席。
這個開年會議與以前不一樣:金融團隊成員來自兩個公司,支付寶公司及阿里金融公司。
此前三天,即2月22日,阿里巴巴低調進行了上述組織架構調整:“支付寶+阿里金融”合并為一家公司,即小微金融公司,同時拆分為四個事業群,包括共享平臺事業群、金融事業群、國內事業群、國際業務事業群。
馬云提出了新公司的新使命:“今天阿里做的金融業務不是改革,而是一場革命,一場金融的革命”,這一革命的目的則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今年6月13日,小微金融旗下的支付寶低調推出余額增值服務,這項服務被定名為“余額寶”。
通過余額寶,用戶在支付寶網站內就可以直接購買貨幣基金等理財產品并獲得收益。
余額寶首期支持天弘基金的增利寶貨幣基金,支寶付稱“這是天弘基金為支付寶用戶量身定制的一款基金產品”。
“余額寶”內資金仍可以同時用于網上購物、轉賬和繳費。
支付寶提供的數據顯示,余額寶上線不到6天注冊用戶即突破100萬。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來自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的數據顯示,截止2012年12月31日,國內所有個人有效基金賬戶數為7630.14萬戶。
依托支付寶的用戶基礎,余額寶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支付寶官網信息顯示,截至2012年12月,支付寶注冊賬戶逾8億。
阿里小微金融集團目前還在注冊申請中,這是馬云布局互聯網金融落下的第一子,此外還包括兩枚棋子,分別是“眾安在線”及淘寶保險、理財頻道。
2012年4月遞交“眾安在線”開始籌備申請,由阿里巴巴的馬云、中國平安的馬明哲、騰訊的馬化騰聯手設立,今年2月18日公司已經取得保監會的批文。
眾安在線注冊資本為人民幣10億元,注冊地為上海。
牽頭方阿里集團持股比例19.9%,是最大單一股東;中國平安、騰訊分別以15%并列為第二大股東。
另外六家中小股東分別為:攜程、優孚控股、日訊網絡科技、日訊互聯網、加德信投資、遠強投資,或為網絡科技,或為投資公司。
“眾安在線”被視為保險業在互聯網金融創新上的一次“破冰”,將突破現有保險營銷模式,不設分支機構、完全通過互聯網銷售和理賠,主攻責任險、保證險等兩大類險種。
2010年初,一些保險公司開始利用淘寶網賣保險,先是泰康、華泰、陽光、平安等已捷足先登,緊隨他們身后,數十家保險公司擁上了淘寶。
2012年7月,伴隨著淘寶理財頻道的上線,泰康人壽、太平洋保險、交通銀行三淘寶旗艦店正式開業,隨后各大銀行步交行后塵,紛紛到淘寶上開設旗艦店。
上述阿里小微金融集團、眾安在線、淘寶保險及理財頻道是馬云在互聯網金融領域落下的三顆棋子。
逼上互聯網金融2007年,胡曉明(現任阿里集團副總裁)牽頭組建了一支不到10個人的團隊,和中國建設銀行合作為阿里巴巴B2B商家提供貸款。
阿里巴巴向銀行提供自己平臺的企業信息,銀行為企業提供貸款,辦公地點設在阿里巴巴B2B所在的濱江園區。
胡曉明當時與筆者溝通時稱:阿里巴巴有眾多的網上企業客戶,還有客戶詳細交易記錄,“最長的交易記錄有9年”。
而銀行貸款給中小企業最怕的就是企業信用不好,并且監控成本高而收益少。
因此阿里巴巴想到了可以用網絡交易信用給銀行做放貸的參考。
阿里巴巴首先幫銀行篩選企業,有不誠信記錄的企業客戶首先會被剔除。
然后對于獲得貸款的企業,阿里巴巴負責隨時把企業網上交易記錄反饋給銀行,同時還分析其經營數據,例如企業在同行業中的排名變化等,讓銀行及時把握企業的異動。
如果一旦出現壞賬,阿里巴巴就會對用戶進行“全網通緝”。
最后由銀行向篩選出來的企業發放無抵押、低息貸款。
當時阿里巴巴聯合銀行推出了三項服務,分別是”e貸通”,網商供應鏈貸款、網絡聯保。
在”e貸通”服務中,銀行參考網商的誠信紀錄后,確定是否貸款及額度。
網商供應鏈貸款類似傳統保理業務,不同之處是保理商參照的是網上交易紀錄而非傳統數據。
網絡聯保則是3家或者3家以上企業通過組成共同聯保體,一起向銀行申請貸款。
合作持續了大約4年,后來雙方漸行漸遠,2011年4月徹底分道揚鑣,隨后加入的銀行還有中國工商銀行。
事實上這次合作從一開始就沒有引起銀行的足夠重視,至2009年,也就是尤努斯為阿里站臺的那一年,馬云開始審視自己繼續與銀行合作是不是有未來。
就在那次網商大會,馬云一邊讓尤努斯幫忙搖旗吶喊,一邊組織了一幫風險投資商參加阿里網商大會。
那次參加的投資商包括軟銀亞洲投資基金首席合伙人閻炎、美國IDG集團亞洲區總裁熊嘵鴿和賽伯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敏。
當時“網商崛起”也已經成為一種經濟現象,但網商的進一步發展也面臨諸多壓力與挑戰,其中之一即是資本支持。
馬云希望將風險投資拉進阿里生態圈,彌補銀行力量的不足,馬云最終規劃的阿里巴巴是包括“平臺(阿里巴巴+淘寶網)+銀行+風險投資+創業者”的開放式平臺,在這一平臺上,產業與資本融合無間,成為一個“改變世界的金融平臺”。
為了達到示范效應,2009年9月,馬云聯手尤努斯開展格萊珉中國項目,向中國最貧困的居民提供小額信貸金融服務,幫助他們創業,首批試點集中在四川和內蒙古扶貧,然后擴展到其他省份,阿里集團捐出500萬美元作為首筆資助金以協助格萊珉中國的成立。
在這個“金融平臺”上,馬云希望阿里集團專注于電商業務,其他業務依托外部力量,由社會分工完成。
六年后回頭看,馬云的體會是“求人不如求己”,外部力量不可靠,無論拉銀行入伙,還是拉風投入伙都只能部分實現自己的目標,真正解決戰斗的時候,還是嫡系部隊才成。
正是因為這種認識,才有了馬云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布局,就象現在投資菜鳥物流。
馬云多次講過,阿里集團只想做電商,沒有辦法才出來做支付,做金融,做物流。
那一年,馬云說“讓我們利用危機來改變銀行”時心懷忐忑;徹底認清局勢后,馬云才喊出了“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無論支付寶、阿里金融,還是菜鳥物流,馬云都動了別人的奶酪,引起一片爭議。
私下聊天時,馬云曾很動感情地說“你不知道我們心里有多苦”。
千億美元的想象不管當時有多苦,看看今天的阿里金融,馬云心里或許多少會覺得有些安慰。
截至2012年底,阿里金融已經為超過20萬家的小微企業提供了融資服務。
筆者采訪獲悉,阿里金融貸款金額超過20億元。
通過銀行貸款,小微企業需要提供擔保、抵押類,這是小微企業跨不過去的門檻,阿里金融提供的“數據貸款”:即通過小微企業在阿里各個平臺上的活動,主要是交易紀錄、誠信紀錄獲取貸款。
阿里金融利用阿里巴巴B2B、淘寶網、支付寶等平臺上積累的客戶信用和行為數據,結合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開發出了新的微貸技術,宣稱自己以互聯網的思維讓小微企業的信用真正具備價值。
這一模式獲得了成功,阿里金融公關負責人王彤表示,從2010年4月阿里巴巴在浙江成立小貸公司到2012年底,阿里金融累計為超過20萬家客戶提供了融資服務,累計貸款總額超過500億元,其中淘寶和天貓上的賣家占多數。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大數據+云計算”結合“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的金融,這正是阿里集團的優勢,其他競爭對手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數據挖掘的基礎是數據采集能力,淘寶、天貓、支付寶是阿里集團數據采集平臺。
阿里金融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2012年底,僅在阿里巴巴中國站就有5200萬注冊會員,企業會員800萬,65萬國際誠信通會員。
支付寶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支付寶注冊賬戶突破8億,日交易筆數峰值達到1億零580萬筆。
2012年6月,入駐天貓企業超過6萬家;淘寶賣家超過700萬家。
上述平臺都是阿里金融進行數據采集的平臺,支持數據挖掘信用提供貸款。
傳統銀行的困惑則是:沒有阿里集團這樣強大的數據采集能力。
依托“大數據+云計算”能力,結合自己在“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方面的能力,阿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可以不斷的推陳出新。
早在今年四月份,有消息稱阿里小微金融集團將推出“信用支付”產品。
盡管阿里巴巴更愿意稱其為“信用支付”,但業界卻將其視為“信用卡”的另一類形式,認為其產品將打破傳統的金融體系,進入信用消費的新時代。
該產品功能將覆蓋所有8000萬的支付寶用戶,支付寶則將根據用戶交易數據授信,信用額度可用于淘寶購物支付。
目前阿里金融已開始對相關數據進行初始化收集和分析,主要包括用戶注冊時間的長短、網上消費不良記錄、實名認證、買家信用等級等核心指標,并根據用戶資質分成不同的層級,來決定最后的授信額度,最低為200元,最高可達5000元。
“如果單純從透支額度來看,這的確和信用卡功能雷同,或者說就是另一種形式的信用卡。
”易觀國際分析師張萌表示。
互聯網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平臺模式、P2P網絡小額信貸模式、基于大數據的金融服務平臺模式、眾籌模式、網絡保險模式、金融理財產品網絡銷售等模式,依托于“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技術,互聯網金融具有資源開放化、成本集約化、選擇市場化、渠道自主化、用戶行為價值化等優點。
上述業務領域才是阿里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全部想象空間。
正因為此,阿里金融業務,阿里電商業務(阿里集團),物流業務(菜鳥網絡)被視為三個“千億美元市場”的公司。
下一篇:互聯網金融:變革的內核是什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消失的搜搜:不逢天時 不得地利 更無人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