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企業管理 > 團隊領導力

團隊領導力

一家公司的CEO該如何做戰略?

分類: 團隊領導力 創業詞典 編輯 : 創業知識 發布 : 04-10

閱讀 :680

最近,我開始重新思考一家公司的管理。

去年,我寫了一篇《一家公司的CEO該干什么?》,講過目標、路徑、資源的三段論。

順著這個思路,我在思考:目標從哪里來?如何尋找路徑?資源怎么去投?回頭看,獵豹上市以來,一直遭受質疑。

即使收入增長率達到120%到130%,別人始終認為海量用戶是假的,工具軟件沒有足夠壁壘,中國公司海外商業化就沒有成功過等等。

總之,一句話,你為什么就可以做到?這種質疑給公司估值打了大大的折扣。

當然,獵豹已經漲到40多億美金,最高超過50億美金,移動收入超過PC,七成來自海外。

在PC為主業的中國公司中,獵豹算是轉型最快的公司之一。

反過來思考:我當時為什么會選擇這條路?這條道路又是以怎樣的方法映射下來?現象即規律。

當某個現象發生時,一定有某種規律。

CEO必須要透過現象看規律。

千萬不要認為這家伙就是運氣好,富二代,會營銷。

如果簡單這樣看問題,很容易變成一個批判者,而不是創業者。

別人強了,一定代表某種規律。

有時候我們總結為運氣,本質是因為抽象不出規律,只好說是運氣。

一家公司從一開始,就該知道想成為什么樣的公司,并且知道該怎樣做。

對一個創業者來說,最開始并不一定知道,但可以通過提取規律,不斷加強這種戰略的思維。

姑且稱之為,一個CEO的戰略修養。

問題來了,什么是戰略?前兩天,我們請專家給獵豹做診斷,最后結論還是一家創業公司。

當時填了一個公式:公司的好壞=戰略*執行。

沒錯,這個說法在工業時代比較重要。

幾萬人的大公司,組織一旦脫節,戰略就實施不了。

但也有一個問題,它會把戰略方向與執行力放在同一個維度思考。

但戰略和執行力同樣重要嗎?答案是不一樣。

一旦你認為同樣重要,創業者就會愿意花時間在執行力。

因為絕大多數創業者就是執行力超強,于是在執行力上,就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

但很快,他們又開始在方向的選擇上犯迷糊了。

最可怕的是,他可能在一個不正確的方向花了太多精力。

蘋果前CEO斯卡利提了一個詞叫(zoom in)抽象和(zoom out )聚焦,前者指從戰略高度看整個行業方向,后者指把每個細節做到極致。

既能看大局,又能沉下去。

世界少有把這二者完美統一的人。

創業要解決的,就是開放性的環境下,找到方向。

這方面,美國公司強很多。

因為美國的教育背景鼓勵個人開放性思考,而我們從小做的就是封閉型題目。

題目答對,選擇就行。

開放性和封閉性對人的思維鍛煉,不可同語。

前者強于方向,后者強于執行。

而今天的大環境,執行已經被認為很重要的前提下,方向反而成為我們最缺的一環。

我并不是說,執行不重要。

執行只是基本功。

在執行非常重要的前提下,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向,這是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美國公司真的是靠執行取勝的嗎?未必。

以中國公司視角看,很多美國公司的執行力很糟糕。

比如英特爾發明了內存芯片,當日本公司進入這個領域時,他們發現做不過,只好放棄,重新尋找了一個CPU,在一個新的CPU方向上,變成了全球最偉大的公司之一。

美國公司最牛在于:它建立了很好的視野,在這樣的視野下,打下從0到1的基礎,然后用更好的方向,彌補執行力的不足。

當然,同一個方向,戰略差不多的情況,只能靠執行取勝,比如制造業、家電汽車。

戰略制定的重要性遠遠遠遠大于執行。

我們必須有這樣的認知:思考整個方向和商業模式的重要度,遠遠大于執行的重要度。

我自己早年創業時,對這個點的思考就太少。

比如開個大會,做PPT,為新公司尋址,做起來又很容易,每天看似都很忙,時間瞬間就沒了。

為了公司,認真努力,不睡覺,出生入死,滿心自豪感,連自己都感動了,但在戰略思考上,乏善可陳。

戰略這東西確實太虛,不容易想清楚,腦海里沙盤推演自然就少。

太少之后,整個公司容易被執行,帶進一個自己都不清楚的方向。

你原本以為自己在做什么,結果發現實際做的另一回事。

前不久,我讀完《三體》,這種感觸更甚。

《三體》幾乎幫我建立了一個更高維度的世界觀和科學觀。

因為你突然意識到,這個世界不是線性發展,而是一個接一個,一格一格,不停向上跳高。

火發明的時候,世界跳了一格;原子能發明的時候,世界又跳了一格。

在高緯度的三體人眼里,鉆木取火和航天發動機沒有本質區別,都在同一個維度。

就像他們對人類說的那句:你們都是蟲子。

所以,這一年我深切的體會:要花時間,把一個事情想清楚,站在一個更高的緯度看問題。

我總結為——升維思考,降維打擊。

比別人更高的維度想清楚方向,執行的時候比別人更兇狠。

我一直認為,小米開打的時候,就是一場必贏的戰爭。

市場容量,打法,切入點,雷總都想得很清楚。

小米一上來就是做多大的問題。

小米手機出來時,手機廠商都笑了。

他們認為雷總沒做過手機,沒有經驗。

但實際上,雷總早已經在更高的維度想清楚了。

一出手,幾乎是居高臨下的打擊。

回到起初的問題:到底什么是戰略?我重新修改了那個公式,我認為,戰略=(方向*10)*執行力。

一家公司的方向或選擇,還要再乘以10倍,最后用強悍的執行力,在足夠多的時間,變成想清楚的戰略。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執行力也是戰略的一部分,好的戰略,不依賴于好的執行力。

創業時常有一種錯覺,靠執行力就能取勝。

幾個哥們很努力,大家很有經驗,最牛叉的人,肯定沒問題。

這個話其實是錯的。

你絕對不是最好的人或最有經驗的人。

如果相同領域大公司跟你競爭,它有更強的資源招到比你更好的人。

我們當時創業做安全,算是整個行業足夠有經驗了。

那個時候,360蒸蒸日上,上市后迅速成長,行業里最好的人都能拿到。

你發一個版本,它一兩分鐘內就出一個新版本。

還找最好設計人員,用最多的宣傳資源,再向所有的用戶廣播說,它是最先做的。

它把全國人都叫醒了,而你只是在一個小山頭,叫了一下而已。

遇到這種黑白顛倒的事情,你基本無計可施。

執行力好,也變得不堪一擊。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執行力到底是什么?有時候,我們大言不慚,說巨頭不重視,想不到,不這么干。

如果你把公司的創業,建立在人家想不到的基礎上,那太難了。

萬一人家想到呢。

你怎么證明他可能想不到。

當時我們做毒霸,幾乎集全公司的力量,但就是追不上去。

執行力比不過,只能不停創新。

你做一個,他抄一個,還比你更好。

后來我想明白了:在PC,尤其對手視野范圍之內的任何安全創新,你都是打不過的,反而變相成為別人的產品經理。

一個公司在它核心領域的戰略動員能力,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在大公司面前崛起了。

你要想大公司真的笨嗎?還是他們沒有用真正的執行力打你,或者那只是一個邊緣的旁支業務?這些都要想清楚。

戰略思考,不能只是虛無的想。

要結合執行力、團隊能力、你的位置、確切打法等等。

想清楚之后,開啟一場戰役,才能勝券在握。

我一直認為,帶領普通部隊也能打勝仗的才是名將。

優秀的戰略是在開戰之前,就有七分勝算。

創業者通常喜歡講一個大的未來。

這個大未來往往脫離執行。

不要以為小米就是找到一堆牛逼合伙人就成功了。

小米做事前就想清楚了戰略。

《參與感》里講過,小米的一張海報都要反復修改無數次。

因為這張海報要發布給幾千萬用戶,那這張海報就是戰略的一部分。

如果海報做得很差,所有東西都卡住了。

那么,你有沒有能力把這張海報做得更具穿透性?如果沒有能力,這件事就不能做,就不是好戰略。

好戰略,就是它能做下去。

把執行力當作戰略的一部分,把關鍵性的執行點,作為戰略范疇考慮進去,也是CEO管理中的一個核心點。

那么,如何才能制定一個好戰略?我總結了一個戰略三部曲:預測-破局點-All in。

預測就是想方向,尋找破局點就是找關鍵,All in就是資源全投入。

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細細展開。

先說戰略第一步:預測預測就是找到大風口,做快樂的豬。

如果你能夠判斷清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就成功了99%。

堅信這些大道理是很難的。

雷總做小米很成功。

其中很重要一點,他一直總結,40歲之前相信人定勝天,總覺得自己最強;40歲之后領悟到,找到大風口最重要。

預測變得更重要。

它意味著對我們過去接受的整套教育和方法論的一種顛覆。

它反過來說明了,努力未必成功。

過去,我們只是苦哈哈干活,相信書山有路勤為徑,一去美國才發現,美國人工作那么悠閑,世界很多發明卻都是他們干的。

其實,本質上是因為我們的思維體系沒有預測這一點。

我第一次見雷總,他就問我,怎樣為三到五年做一個推斷?當時我不清楚。

后來,我就想怎么通過三到五年在行業上建立一個格局,然后再用這個思路反推今天該干什么。

這方面我想的還是不夠。

阿里巴巴上市的時候,我感慨很多。

我覺得,阿里巴巴上市最成功的不是馬云,而是孫正義,一夜之間成為日本首富。

這一切,無非就是在那個時間,他做了一個預測——電子商務有前景,馬云很牛,中國很厲害。

三個點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正確的決定。

雅虎投資阿里巴巴也是一樣。

當年投了十億美金,所有人都認為瘋了一樣的決定。

說楊致遠太傻,馬云太能忽悠,幾乎所有人都這么覺得。

但楊致遠就是做了這么一個決定。

當然,預測也不一定都能成功。

我們還是要多花時間想想,自己的預測到底有多重要。

最核心的就是不斷改變。

具體到怎么做預測,我認為有三點:第一點是穿過未來看現在。

找到一條正確的路,怎么走都是對的;而走在一條錯誤的路上,全力以赴都不行。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站到一個更大的高度回看現在,用預測在大方向上的清晰,去極大地緩解你在執行方面的依賴。

第二點是不斷仰視,空杯學習,相信現象即規律。

不要看到別人強了,就覺得這個沒什么了不起,那個也沒什么了不起。

要思考,滴滴為什么成長那么快,O2O意味著什么,為什么這么熱,自己可以找到怎樣的機會?我們當時做獵豹,在極困難的情況下找到了“國際化”這個點。

就是因為我們發現,在Google工具排行榜上發現沒有美國公司做的工具應用,而且工具應用的下載量是社交類的一半。

兩款排名靠前的工具應用,竟然都是來自中國的程序員。

現象即規律。

我就在想,我有2000人,他們只有一個人,如果全力以赴,還不能做到第一?接下來,我們就開始在這個機會點全力投入。

第三點是偵察兵模式,不斷試錯,用資源換機會。

早期創業者唯一核心的資源就是時間資源,就是不斷試錯。

口袋購物的王珂,做微店,一個禮拜就上線,不停測試,小步快跑。

小步快跑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不停打怪,不斷獲取經驗值。

創業就是不斷打怪的過程。

如果憋一年才發布,人家早起來了。

當公司到一定規模,再派一些偵察兵,做一些方向性的小組化嘗試。

Clean Master這款產品就是一個四人小團隊發現的。

預測也不是天馬行空。

它還是有一些規律可循。

一個預測出來后,用怎樣的視角去判斷它,修正它,完善它。

我總結了三條預測的準則:第一個準則:創造新市場,不要在過去的市場糾纏。

如果現在讓我重新走一次,兩年前就不做PC了,直接殺入移動。

我相信兩年后的獵豹,移動會更強。

這樣的例子很多。

我去臺灣拜訪過趨勢,他們有好多產品研發人員都往企業市場送。

消費市場不知道怎么做,企業市場又是他們最好的收入來源,于是他們就不停地派精銳加強。

從收入角度來說,他們每年財報增長10%-20%,看起來各方面都很好。

但從一個大的方向來說,趨勢在過去市場投入太多,最終變成了一家傳統的公司。

當你不斷進入過去的市場,跟過去的市場巨頭做斗爭時,就會在原來的市場,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

這場戰役,短則兩三年,長則四五年。

進也不是,退也不是,陷入泥潭,極其痛苦。

所以,那年360宣布做PC搜索的時候,我們就很開心。

因為360進入搜索,兩三年內,這個市場,肯定拿不下。

實際上,受PC搜索的掣肘,360也錯失了移動的先機。

結果UC做了神馬搜索。

搜狗借助微信打開移動搜索。

一步慢,就步步慢。

第二個準則:邊緣切入,尋找垂直市場第一,甚至壟斷。

不要去找競爭對手最核心的點打,總堅信自己是戰神,最后都會死得很慘。

一定要追求一個垂直市場的第一。

“第一”有多么重要呢?首先是心理上的重要。

我們做海外,經常受到質疑,投資人見面都問,中國公司行得通嗎?你怎么證明可以做好?事實上,我沒法證明。

但我清楚,只要海外做到“第一”,不管怎么樣,一提這事,就很鮮明。

因為只有“第一”才會被人記住。

現在已經不是韋爾奇時代的“數一數二法則”。

這個時代就是“數一法則”。

變成“第一”后,就可以從“第一”的位置真正往下切。

舉個例子。

大家都覺得Clean Master很小,去年1月份,我們用Clean Master推了一款安全APP,僅僅一年下載過億。

過去的18個月期間,月度活躍已漲到1億,非常快。

這說明了什么?就是因為你有了“第一”,才可以輕松創造“第二”。

第三個準則:不仰攻,不依賴執行力。

我做Clean Master國際化的時候,曾經反推過,如果360實力比我強很多倍,這場仗能贏嗎?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我幾乎把所有高管、人力、資源全部傾斜。

公司從上到下,在清理這個點,來回橫切。

這種態勢,對手沒法比。

我也總結過,360安全衛士為什么能成功?其實作為產品經理,當時能做起來,有很大的偶然因素。

雖然你的能力、執行力都很強,做這款產品也很有感覺,但最重要是的國內安全形勢的變化,以及江民、瑞星等殺毒軟件不思進取,沒在這個領域投入精力。

以上因素最后形成一個扭力,促成了360安全衛士的成功。

后來,當我碰到美圖秀秀之后,我就崩潰了。

光有執行,也不夠啊。

一會兒眼睛大一下,皮膚白一下,我也不會啊。

所以,等到做clean master的時候,做之前我就想得比較清楚了。

這個事情在起步之前,我就想好要把獵豹做成國際版的360。

但是,光有預測是不夠的。

找到這樣的方向之后,怎么去切?切,不是排山倒海進入。

這樣是進不去的。

或者沒有那樣的資源。

要先找破局點。

在大的方向上找到一個關鍵的點。

戰略第二步:破局點預測之后,就是找到破局點,找到那個一舉撬動全局的關鍵點。

今天,整個行業因為資本介入,出現了很多流行詞,比如布局、閉環等等。

很多創業者問我,是不是先布局?光做硬件不夠,要做軟件,還要做社區等等。

當你這樣思考的時候,首先就陷入了大公司模式。

你要思考,與大公司區別何在,破局點在哪。

如果沒有突進的點,跟其他所有平庸的公司沒區別。

大家都很平庸,為什么你能贏?因為你想贏嗎?因為我人挺好嗎?這些都沒有意義。

所以,要找到那個尖錐一樣的破局點。

微信紅包就是一個經典案例。

騰訊3000多萬的支付用戶,持續投入多少年,與阿里巴巴一樣的機會,多大的投入都打不動。

后來出來一個微信紅包,現在跟阿里的日均用戶差不多了。

春節當晚的峰值,幾乎超過了阿里雙11。

當時馬云寫內部郵件說珍珠港偷襲,我認為不是珍珠港偷襲,而是八旗兵入關。

即使坐擁百萬雄兵,也抵不過一個聚焦的點,來回反復的沖擊。

我說過,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聽起來雄偉壯觀,很有民族自豪感,但從來沒有擋住北方異族的毀滅性打擊。

因為它太長了,擺太多了,擋不住尖錐來回的刺穿。

這就是破局點的作用。

這個破局點有多重要呢?從創業者的角度來說,這個點就是生死存亡之點。

如果找不到這樣的點,你就不可能切進去。

此外,破局點一定要配合大方向,配合整個大預測。

因為這是一個單品帶體系的時代。

蘋果手機就是這樣的破局點。

通過手機這個點切下去,整個行業都被改造了。

破局點的尋找,本質上是產品形態的需求。

在產品形態和用戶體驗上,找到用戶為王的那個點,可以把整個行業都掀掉。

工業時代,沒有生產線,生產不出產品。

那叫生產稀缺。

今天是生產過剩,消費者主導的時代。

時代已經完全變了。

當英語老師都可以做手機的時候,這代表我們已經站在全世界的生產能力都能被組織的點上。

即便沒有行業背景,你只要找到一個點,做好一件小事,就可能改變世界。

再往下說,這樣的破局點有什么特征?我認為是極簡、差異化和自增長。

首先要極其簡單。

簡單到一句話。

如果一句話都說不清楚,這個破局點在戰略上就敗了。

不久前跟馬化騰聊到微信紅包,他就給了八個字:移動、社交、金融、游戲。

這樣簡單的詞,能被大眾接受,非常重要。

移動互聯網時代,選擇太多了,用戶打開的窗口也太多。

用戶唯一需要的就是簡單。

比如Snapchat。

第一次用的時候,我就驚呆了。

打開后直接就是一個照相機,簡單到直接拍照。

我們做產品,都要去做個“+”,再加個“拍照”等等。

就是這5秒的時間,用戶的拍照意愿可能就沒了。

也是這樣簡單的點,使得Snapchat形成了強差異化,與Facebook完全區分開了。

這個點有自增長,也很重要。

我們做Clean Master的時候,那時團隊只有幾個人,從幾千個下載漲到每天下載二三十萬;而另一款產品電池醫生已經有了上億用戶。

后來,在廬山會議,我做了一個艱難的抉擇:把所有資源全部投到Clean Master。

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Clean Master有自增長,而且從產品角度看,它還會持續增長。

雖然兩者存量差異很大,但我要看新增量,要看未來。

當然,有人會說,產品不一樣。

比如020,為了滿足司機需求,他們自己佯裝乘客打車,讓司機覺得有用戶增長。

盡管如此,它也必須有自增長,有自然傳播,如果沒有這個點,說明沒有突破。

最后,找到這個破局點以后,不要有任何猶豫,一定要All in。

戰略第三步:All in任何時候,資源永遠稀缺,尤其是精力。

一旦確認這個機會點,不要有任何猶豫。

把所有資源投入到破局點上,尤其自己的資源。

想盡所有辦法,努力到無能為力。

在前期預測的過程中,不管是小步快跑的偵察兵,還是小組化的偵察兵,或者快速迭代的偵察兵,最重要一點就是,要迅速把偵察兵模式切換為十面埋伏,一擊即中。

韓信打仗,沒有那么多名將。

他跟項羽相比,單軍作戰能力差很多,但最后他用所有的資源,布置了一個十面埋伏。

即便三千名將,也逃脫不出。

所有資源的環繞,既為打退競爭對手,也為更快獲取經驗值。

當時我們做Clean Master,投入了上百個工程師。

有投資者問:我們的壁壘在哪里?我就說,這個星球很難找到一個200人的工程師團隊,只做一個清理的APP。

所有高管團隊全部聚焦在Clean Master這條線。

在APP的每個點上的投入,都比競爭對手強5到10倍。

除此之外,Clean Master在Google Play 上的用戶評價,每一個我們都有專人回復。

無論用戶用阿拉伯、日語或英語,都有相應語言回復。

回復以后就會變成意見,立刻改善產品。

后來我們加速商業化。

資源的投入幾乎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我們完全沒有經驗,每天都開例會,對各種產品細節,尋找破局點。

三個月內,收購了一家移動廣告公司。

買下他們所有的廣告平臺,全力以赴投資源。

這些都是在創業過程中完成的。

一分錢當兩分錢花。

雖然創業早期,節約也很重要,但找到方向后,驗證了自增長,投入就要堅決。

有時候晚做,就喪失機會;早做,就把公司搞死了。

微妙和偉大的平衡,就是創業的難度。

有時候實在不行了,閉著眼睛做,真的贏了,這就是運氣。

或者剛好趕上某個機會點,規律使然。

但千萬不要空掃。

做偵察的時候,大軍按兵不動,做更多的推演。

一旦想清楚,就要全力投入。

我總結了一句話:戰略方向要浪費,戰術執行要節約。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說了這么多,預測、破局點、All in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制造火車頭。

互聯網時代的公司,要把它想象成一輛高速列車。

你的本質是做一個最快的火車頭。

當火車跑得足夠快時,就可以“一招居高臨下”,不斷地掛更多的車廂。

當業務不斷向上長時,又會出現各種糾結痛苦,但最好的事情就是把火車頭做得足夠多,不斷淘汰壞的車廂。

戰略就是制造最好的火車頭,淘汰壞車廂。

CEO的使命就是不斷的戰略創新。

尤其公司迅速壯大時,CEO需要邁好幾個坎,從一個專業機能的坎,到帶領小團隊的坎,再到點面結合的坎。

既要單點突出,又要擅用資源整合。

最關鍵一點,不斷突破自己的心理界限。

如果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會把事情想小。

 作為CEO,既要有大的格局,又要在很小的單點足夠極致。

既能Zoom in(抽象),又能Zoom out(聚焦)。

兩個極端,來回切換。

矛盾統一,完美平衡。

或許,這就是管理的藝術。

04-10

下一篇:CEO忙碌是公司倒閉的先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掌控阿里帝國 馬云的四大權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爆乳AAA无码专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久中文字幕|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潮喷失禁大喷水无码|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亚洲熟妇av午夜无码不卡| 小泽玛丽无码视频一区 | 中文字幕无码人妻AAA片|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 |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蜜桃| 亚洲一本大道无码av天堂| 亚洲熟妇无码爱v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人妻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无码少妇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动态| 亚洲啪啪AV无码片| 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久... |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水浒传 |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午夜无码福利在线看网站 | 免费无码国产在线观国内自拍中文字幕 |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不卡|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麻豆 | 成人免费无码视频在线网站|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无码| 色欲A∨无码蜜臀AV免费播 |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 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9无码| 成人无码区免费A∨直播|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国产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桃| 麻豆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一级特黄大片无码毛片|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大片国产| 中文字幕丰满乱孑伦无码专区 | 人妻无码中文久久久久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