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文/楊光在微博、微信等移動互聯網OTT沖擊下,2014年,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超過2億戶,移動寬帶滲透率超過45%。
而電信業務收入的同比增長不足6%,短信業務量和收入降幅則均超10%;移動話音業務增長低迷,去話通話時長同比僅增1%。
運營商如何避免被管道化的命運?賽迪顧問通信產業研究中心楊光給予分析,并且提出基地公司化的思路,標題為通信生活報所加)------------------------------------------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放眼通信產業,十年時間足以呈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十年前,通信產業還是運營商獨掌天下的局面。
雖然電信運營商經歷過幾次分拆合并,但也并未影響業務規模的擴張。
截止到2014年,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超過2億戶,移動寬帶滲透率超過45%。
無論是產品技術還是消費應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都借助電信業務的龐大用戶群體得到長足發展。
然而隨著信息消費的快速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占據產業鏈核心地位的電信運營商的境況卻有些日薄西山的意味。
從競爭環境來看,屬于產業鏈下游的互聯網企業憑借貼近客戶的產品和經營方式,以及資本市場的成功運作,吸引了大眾關注的目光,將電信運營商從價值鏈的高點擠到了“流量管道”的位置。
從經營數據分析,電信業務總量連續6年同比增長超過15%,而電信業務收入的同比增長不足6%,兩者增長幅度之間的剪刀差逐步拉大,“增量不增收”形象愈發嚴重,電信運營商必須審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在“被管道化”的背景下,轉變運營商經營模式,挖掘企業內生增長動力,進一步提升收入增長幅度,深化轉型發展的課題再一次擺在電信運營商面前。
聚集“云管端”戰略,拓展延伸業務鏈條在傳統的電信業務經營模式下,來自基礎網絡的業務收入是電信運營商的主要收入來源。
一張廣域覆蓋、質量優良的基礎網絡是電信運營商的立足之本。
在2008年到2014年間全國電信業每年固定資產投資都在3000億元以上,全國電信業收入也順利突破萬億元大關。
然而“大象跳舞的故事”并沒有上演。
2014年非話音業務收入占電信收入比例由上年53.2%提至58.2%,其中移動數據及互聯網業務收入從17%提至23.5%,短信業務量和收入降幅則均超10%;移動話音業務增長低迷,去話通話時長同比僅增1%。
傳統業務收入的下滑暴露了運營商業務鏈條的短板,圍繞基礎網絡的業務模式使得運營商在數據業務浪潮的沖擊下增長放緩。
這也就造成當互聯網企業大舉進軍OTT市場時,運營商逐漸被管道化的現實局面。
運營商的基礎網絡是財富,更是根本。
在互聯網時代,僅僅發展管道業務勢必將被淘汰,將管道變粗變壯去承載更多服務,向復合型數字服務提供商發展是一條有效的轉型之路。
運營商在發揮網絡資源價值的同時,更應該推進服務創新和開放的生態系統戰略,實行“云管端”戰略,重新建立自身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整合者的地位,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
蓄力發展云服務。
在云計算時代,企業的系統和服務都不可避免的要“云化”。
作為ICT產業發展的趨勢,這個方向毋庸置疑。
運營商也順勢打造自己的云平臺,并在政府、教育、金融、醫療領域建立多個標桿項目。
在云時代,一張彈性易擴展和開放的網絡擁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運營商的管道已經足夠強大,擁有全國最大的機房和數據中心規模。
未來一段時間也將利用NFV技術和SDN理念重構基礎網絡,建立新型數據中心,為客戶提供更加靈活的基礎設施服務。
電信運營商的云計算轉型戰略既是業務戰略的轉型,也是商業角色的轉型。
但歸根結底,電信運營商的轉型戰略將是商業角色的轉型,即成為“基于高速網絡接入與大規模數據中心等構成云計算服務平臺,面向企業與個人用戶的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
持續推進管道經營。
長期以來,運營商并沒有從管道中傳送的大量上層應用內容中獲得更多收益,但是網絡作為基礎性資源,決定了運營商業務發展的可行性,是運營商安身立命之本,運營商的絕大部分收入來源于此。
在“寬帶中國”政策和4G市場的拉動下,運營商仍在持續擴大自身網絡規模,這充分表明在通信運營市場競爭愈發開放的形勢下,基礎網絡建設仍然具有戰略性地位,是運營商搶占市場的重要手段。
持續推進管道經營不代表“野蠻生長”和快速擴張,而是在共建共享的前提下打造精品網絡,做好智能管道的提供者。
智能管道是電信運營商利用自己充足的網絡資源和強大的技術能力,構建一個集網絡、業務管理、計費、客服為一體的綜合平臺,電信運營商為基礎,業務開發商為主導,創造合作共贏。
這樣一種探索,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各地電信運營商將在實際業務中摸索尋找機會。
引領終端技術發展。
在功能機時代,運營商的無線通信網絡是整個產業生態系統的核心,一方面網絡上運行語音和短信業務,另一方面要求終端符合網絡的技術要求。
因此,運營商在終端市場具有絕對的話語權。
隨著智能終端的發展和主流化,網絡、業務、用戶和終端之間的關系出現了顯著的變化。
智能機時代,豐富多樣的應用引發用戶關注,用戶選擇終端設備更傾向于用戶體驗。
智能終端成為聯結網絡和業務的唯一入口,決定用戶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網絡帶來的影響力持續降低,從而導致電信運營商逐漸失去產業主導地位和話語權。
但是進入4G時代,VoLTE技術的發展讓電信運營商有機會再一次掌握終端價值鏈的核心位置。
運營商基于完全IP化的網絡開展業務內容創新,視頻通話、全流量經營,這些互聯網企業的殺手锏級應用已經成為新型終端的必備功能。
運營商在保持對傳統智能終端在市場推廣、宣傳服務、渠道布局等各運營環節持續投入的同時,對于新型終端標準的制定和推廣也要發揚互聯網思維,開展行之有效的終端運營。
發展大數據應用,加速去電信化進程隨著網業分離的加速實施以及互聯網企業和虛擬運營商的逐漸崛起,電信運營商正逐步淪為“流量管道”,運營商的語音、短信等傳統業務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與此同時,大數據的出現為電信行業帶來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
有關大數據在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的討論在多個層面展開,大數據已經成為電信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撐之一。
在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電信運營商已經認識到基礎電信業務市場將持續低迷,未來業務的增長點主要由增值電信業務帶來,“去電信化”的發展思路成為運營商轉型調整的主要手段。
但是“去電信化”并不意味著“互聯網化”,運營商在基礎網絡上的優勢意味著未來發展支柱依然是為其帶來豐厚用戶群體的管道。
即使在網業分離的趨勢背景下,運營商將繼續以管道為主,依托管道中的流量信息,發展增值業務,延伸產業鏈條向個性化定制化發展,向信息服務領域延伸。
大數據正是迎合當今發展態勢,成為加快運營商“去電信化”的利器之一。
傳統運營商作為國家的企業,它承載著整個國家的基礎通訊服務,這是互聯網企業所不能取代的。
運營商網絡內的語音流和數據流來自各行各業,都是真實有效的。
這些數據不僅可以勾勒出個人用戶的使用行為習慣,而且也可以描繪企業和行業的發展現狀,支撐企業的經營決策。
因此無論從技術能力上還是資源掌握上,運營商對于大數據的應用都是一個有無限潛力的可攻方向。
同時大數據也是運營商發展智能管道,開拓精細化運營的重要技術手段,運營商利用大數據建立基于用戶細分的業務、流量、套餐匹配關系,提供精確化的服務。
探索基地公司化,鼓勵各類創新實踐2004年6月,從中國移動成立四川無線音樂基地開始,三大運營商開啟了業務運營的基地模式。
業務基地的出現讓運營商在2G時代實現了巨額盈利,圍繞業務基地的業務范圍產生了數量眾多的增值服務公司,極大地鞏固了運營商在價值鏈的核心地位。
尤其以音樂基地支撐的彩鈴、悅鈴業務獲得巨大成功,讓運營商在業務基地模式上的步子邁得越來越大。
進入移動寬帶時代,移動互聯網用戶需求分散且數量眾多,比如電子商務、網絡社交、游戲娛樂等等,用戶最希望一站式體驗到各種應用和服務。
各業務基地在內容上的割裂狀態和缺乏顛覆性產品,以及相對冗余的等級化管理,使得業務基地在與互聯網公司同類業務競爭中處于下風。
面對此情此景,運營商也認識到業務基地的弊端,近兩年也在積極探索業務基地模式的轉型,其中一個探索方向就是公司化運作。
在公司化改革的進程中,業務基地應當積極發揮作為獨立運營主體的創新驅動能力,加強經營理念和產品結構的創新。
經營理念創新,就是業務基地按照市場化公司化運作,將業務獨立運營。
公司化運作的最大改變是減少了復雜的流程審批和IT系統支撐配合,為產品快速上市搶占市場機會提供了更多可能。
同時對引進人才和避免人才流失也將起到積極作用,組織架構、考核目標、風險承擔等都將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公司化運作下的業務基地具備“獨立造血”功能后,依靠新的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新興業務也能更快地得到推動,在瞬息萬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占據有利位置。
產品結構創新,就是從以產品為中心向客戶體驗為中心轉移,圍繞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熱門領域,構建數字經濟的開放生態圈。
《周易》有言“變則通,通則久”。
毫無疑問,運營商正處在一個變革時期,同時也站在了新起點上。
運營商在轉型發展的道路上,一方面要思考如何延伸和保持原來積累的優勢,另一方面也要突破固有思維,尋求新領域的擴張。
否則,下一個十年之后,轉型仍然是擺在運營商面前的一道難題。
下一篇:互聯網企業造節日:除了打折購物還剩啥?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電商公司用無人機送貨靠譜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