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關于“無人零售”的傳說,相信派友們都聽了很多,什么無人超市、無人便利店、無人售貨機,肯定能說出個一二來。
很明顯,相對比全封閉的智能貨柜,無人貨架的設計可以說有點寒酸,往架子上擺放零食,外加個二維碼就可以了。
正是因為 “身子骨太軟”,無人貨架只能被供養在辦公室這樣的一個封閉性空間,而智能貨柜、無人便利店對地點沒有太多要求。
對于資本市場和電商來說,辦公室都是一片未被開發的處女地,即便有快遞直達、步行到樓下的就有便利店,但最最靠近白領這些優質客源的地方,只有辦公室。
所以僅去年下半年,幾十家無人貨架項目狂攬投資金額超30億,一陣燎原之勢后來到了中場卻死傷無數,存活下來的,不是巨頭的親兒子,就是和“小e微店”一樣會轉型的,在線上做起了生鮮電商的生意。
半路出家的水果電商把產品賣脫銷了論盈利,它根本就沒法和無人情趣便利店比;論設計,又確實是太雞肋,但經過這個跳板,一個半路出家的生鮮電商都能將水果賣到脫銷,或許這就是無人貨架的神奇之處。
無人貨架,已經是小e微店的第二次轉型,兩年前,它還是個做社區配送的小e到家。
在做了一年半的無人貨架之后,小e微店上線了小程序“小e智選”,化身生鮮電商賣起了水果。
從圖片可以看到,通過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欄入口進來后,一個是針對自家無人貨架推出的“掃碼購物”服務,另外一個就是這個水果商城的入口“小e智選”。
用戶下單后,貨品將在現場采摘,從和海南合作的水果基地直接配送到用戶下單地址,12小時內完成。
如果商品有耗損,還可以獲得平臺賠付。
平臺上線3天就賣出了20多噸的水果,僅有的2種水果中就有一款顯示脫銷。
無人貨架圈一向流傳著“A輪必死”的恐怖傳說,小e微店不但保住了這塊根據地,還有機會在消費場景上做了延伸,只因為它在“人性”面前顯得更小心翼翼些。
創業邦曾經如此形容,“大概沒有一個創業項目,比無人貨架更能考驗人性。
”早在共享單車出現時,人們就開始了對“人性”的質問,萬一車被蓄意破壞或盜用了,該怎么辦?后來,摩拜單車升級了防破壞性能,“善良”的ofo則選擇了相信人性,結果,大馬路上的ofo尸橫遍野。
無人貨架完全處于開放型,直接順走不掃碼付款也是避免不了的事。
所以小e微店只在一二線城市100人以上的企業布點,看準了這些優質網點的人員穩定、高素質以及高復購率,盡量減低貨損率。
再來,這些大公司一般只允準一個品牌的無人貨架入駐,這也為小e微店的布放提供一定的壁壘。
而辦公室又是一個非常適合拼團的地方。
根據后臺數據顯示,二次下單的用戶一般都是送給親朋好友,部分收貨地址還是小e微店無人貨架還未鋪設的城市。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靠著個雞肋的無人貨架,一個半路出家的電商,做起了行內眼中特難做的生鮮生意,還火了行業大佬與資本為之瘋狂資本逐風,平臺順勢而起。
就在去年半年的時間里,幾十家無人貨架項目狂攬投資金額超過了30億。
在無人貨架獲得融資第一、二梯隊中,我們可以看到行業巨頭的影子,“每日優鮮便利購”背靠騰訊,而“猩便利”“果小美”創始人都有阿里背景,剩下的小e微店略顯孤獨,但是它的的確確剛拿下了B輪2億的融資。
在資本的助長之下,無人貨架創業者拼了老命地燒著資本來霸坑。
錯誤的投放點、過度擴張,結果步子邁得太大,扯著蛋了。
盲目霸坑,暴露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貨損嚴重,丟的多,買的又不多。
有位創業者向36氪分享了對無人貨架貨損率的看法:每個無人貨架月均銷售額在1500-2000元左右,毛利潤率25%-30%,道德損耗率3%-7%,物流成本10%左右,運營成本5%以上,貨架幾百塊,不賺錢也基本不虧錢。
但是一旦貨損率高于7%就很難盈利,可是事實是很多公司的盜損率達到了20%-30%。
第二個問題,同質化競爭嚴重。
大家都是專營快消品、標品,除了泡面、面包、果汁、辣條幾個常見類目,基本也變不成什么花樣來。
半年的試錯時間,大家認清了短期內無人貨架根本無法規模化盈利的事實。
資本面前,無人貨架只是個嗷嗷待哺的嬰孩。
“無人值守,‘碼’完就走”,就跟這句slogan一樣,無人貨架的市場不是久留之地。
單靠無人貨架來賺錢,恐怕可以當選年度最佳冷笑話。
既然無法賺錢,又幾乎沒有競爭壁壘,那為什么行業巨頭闖進了一個又一個?無人貨架還有什么魔力?線上精準引流,一個“雞肋”證明可行回到上文,其實,小e微店的水果賣脫銷后,完全可以放棄無人貨架專心于線上的水果生意,但它寧愿選擇做個“斜杠青年”,往后還有可能開個實體店,走“無人貨架+生鮮電商+實體店”的打法。
事實證明,要實現精準引流,看似“雞肋”的無人貨架可以做到,而且想象空間還挺多。
與小e微店從無人貨架到生鮮電商的路線剛好相反,凡處于第一梯隊的生鮮電商幾乎都轉投線下,做起了無人貨架的生意。
超強的冷鏈倉儲天然讓它們有了差異化競爭的本事,酸奶、水果等鮮食的放置,就足以打擊一群產品同質化的無人貨架。
發現沒有,電商與無人貨架之間,雙向來回,路都是通的。
就連做安全業務的獵豹移動(原金山網絡)也摻了一腳,顯得特別不務正業。
但目前獵豹的重心慢慢轉向廣告市場,要是能通過無人貨架,和分眾傳媒一樣拿下一個線下廣告的市場,也是非常有盼頭的一件事。
各方入局無人貨架都有自己的打算,就更不用說阿里、京東、順豐這些行業大佬別有居心了。
而對于電商來說,無人貨架無疑是觸達用戶最近的方式,也是定點孵化全新品類的好機會。
回顧一路的發展變化不難發現,隨著品類不斷擴充,電商出現了不同類型的平臺。
因為買書的用戶信用較高,書籍也方便郵寄,當當、卓越等國內第一批電商起步于賣書,后來又出現了垂直品類的電商,如專注于3C的京東、賣服裝的凡客;再后來,電商平臺品類不斷擴充。
在丁磊決定賣豬肉之后,生鮮電商又得到進一步發酵,而后,阿里的淘咖啡、盒馬等等新物種出現,不斷延伸了消費場景。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電商行業就會蹦出一個全新的平臺,來適應不同的消費需求,可以說,單靠一個電商平臺就要拿下所有的品類并不現實。
要想得到長足的發展空間,為不同的消費場景定制不同的業務模式才是突破口,而無人貨架正好承擔了這個角色。
直到現在,對辦公室消費場景的挖掘,是市場公認的一件極其有商業意義的事。
從近場零售切入,構建一張零售網,未來,它可以成為數據采集的試驗點,或者運送鮮食的中轉站,又或者是辦公室必需品的體驗站,往線上導流。
當無人貨架被納入一個全新的生態圈后,它是充滿想象空間的。
下一篇:行業風云驟起,母嬰電商產品何以搶占市場紅利?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電商觀察:淘客2020年8大趨勢預判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