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那顆以田家炳命名的小行星,還在日夜轉動,但田家炳卻已不在。
7 月 10 日上午,田家炳基金會官網發布消息,香港企業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辭世,享年 99 歲。
該官網已全部變灰。
圖據田家炳基金會官網田家炳出生于廣東梅州大埔,是客家世裔,早年在南洋創業,而后移居香港創辦化工實業,成為 " 皮革大王 "。
多年來,在中國,田家炳及其基金會捐助捐建了包括大中小學、幼兒園在內的 300 多個教育機構,這使得他有 " 百校之父 " 的稱謂。
田家炳生性低調。
雖然捐助不少,但他本人甚少見諸報端。
在讀學子常常從某座教學大樓、某所中學名字中看到這個頗有廣東特色的名字,卻少有人了解這位富豪。
以自己的名字來命名學校,田家炳生前曾說," 要真真正正地辦好學校,否則不僅不會帶給我光榮,反而會丑化了田家炳。
"他把自己總資產的 80% 都用于慈善事業。
至今,田家炳基金會已在國內資助大學 93 所、中學 166 所、小學 44 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 20 所、鄉村學校圖書室 1800 余間,每個省市都有他的資助。
他的遺愿仍是希望中國的教育越辦越好。
賣別墅捐資自稱"無殼蝸牛"" 是自然逝世,始終這么大年紀了,身體衰弱也不是近期的事情。
"7 月 10 日晚,田家炳基金會工作人員告訴南都記者。
當天早上,該基金會官網發布了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的慈善家田家炳先生辭世的消息。
這位工作人員說,田家炳的葬禮只有家人出席," 希望葬禮能夠讓家人安安靜靜地懷緬,但我們也在籌備追思會,希望不會太久,畢竟有很多社會人士都想來拜謁,考慮到場地和時間,我們會盡快完成。
"出生于廣東的田家炳 18 歲遠赴越南推銷瓷土。
1939 年轉往印尼從事橡膠業。
1958 年舉家遷居香港,在屯門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化工城,逐步奠定了香港 " 皮革大王 " 的地位。
他曾任香港田氏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家炳基金會董事會主席。
多年來因捐助捐建了 300 多個教育機構,田家炳有 " 百校之父 " 之稱。
網絡資料圖田家炳基金會的格言是," 中國的希望在教育 "。
從上個世紀 80 年代開始,田家炳就以捐辦公益為業;1982 年,他捐出價值 10 多億元的 4 棟工業大廈,成立純公益性質的田家炳基金會,將每年幾千萬元的租金收入用于教育公益;1984 年,他將化工廠交給幾個兒子經營,自己成為職業慈善家。
在梅州電視臺記錄客家精英的紀錄片《走出圍龍》里,田家炳談起了自己賣別墅捐資的故事。
1997 年金融風暴,香港經濟受到重大影響,田家炳對外承諾的捐資也難以為繼,他決定賣掉他在九龍塘高尚住宅區占地 900 余平方米的大別墅。
別墅售價 5000 多萬," 我覺得自己答應了別人的承諾,可以實現了。
每間中學 250 萬,可以捐給二十幾間中學。
我覺得捐建中學讓學子受惠,那種收獲,那種效果會比自己住大很多。
"2016 年 11 月,田家炳(前左)接待內地田家炳中學校長訪港團。
新華社資料圖" 當年賣了別墅,一直以來都是租房子住。
" 以上田家炳基金會工作人員說。
南都記者了解到,直到田家炳去世,他一直與親人住在租來的房子里。
田家炳也曾打趣說,自己是 " 無殼蝸牛 "。
" 賣了樓之后,他無產、無車,將所有都捐贈出來。
" 該工作人員說,2009 年田家炳從基金會退任,成為榮譽主席," 他名下的四座物業都捐了基金會,我們用物業的租金來維持基金會的運作 "。
少時曾輟學終身奉獻教育"2010 年,基金會捐了出來,管理層加入很多公眾人士,基金會交由公眾打理,不再是家族管治。
全國的田家炳中學、小學,為數不少,超過 200 家。
" 田家炳基金會工作人員介紹。
為什么田家炳會如此鐘情教育事業?田家炳在 2006 年接受《南方日報》采訪時說,"16 歲時父親就去世,作為家里唯一的兒子,我剛剛讀到初二,就只能忍痛輟學,接手父親的磚瓦窯生意。
小時候沒讀多少書,是我此生最大的遺憾。
后來在印尼生活了 20 多年,也走過歐洲一些國家,發現經濟發達的地方,人們的素質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發達。
" 田家炳說," 正是有了這些經歷,我能深深地體會到教育對個人的成長和創業,對國家的發達興旺有多重要。
13 億人口是中國的一個大‘包袱’,怎么把這個‘包袱’變成財富?我認為就是辦好教育。
"田家炳(中)在惠州市田家炳中學掛牌儀式上說,教育為百年樹人大業,中國要振興,必須科技昌明,而科技還有賴于以教育為基礎。
受訪者供圖廣東惠州市田家炳中學校長姜南飛向南都記者介紹,該校原名惠州一中江北分校,成立于 1997 年。
在惠州政府的牽線下,該校得到田家炳老先生 250 萬元的資助,建設綜合樓。
2005 年 12 月 19 日,該校正式掛牌更名為惠州市田家炳中學,當時已經 86 歲高齡的田家炳特意從香港趕來參加掛牌活動。
當天,他還和田家炳中學的學生們開了一個小時的座談會。
" 田博士(田家炳老先生)為人非常和藹可親,沒什么架子。
我記得掛牌那天,天氣挺冷的,怕田博士著涼,我們特意給他準備了一件羽絨服。
沒想到,活動結束后,他把羽絨服脫下來疊好還給我們。
吃飯的時候也是,不讓我們點很多菜,而且點了的菜,一定要吃完。
" 在惠州市田家炳中學老師劉活先眼中,田家炳老先生特別高尚,讓他十分敬佩," 座談會上,田博士還和同學們說,他家很多孩子,但是他的財產不會留給自己的小孩,要用來做教育。
"2005 年 12 月,田家炳到惠州學院參觀。
受訪者供圖姜南飛校長說,近年來,惠州市田家炳中學積極主動利用香港田家炳基金會、田家炳教育義工團這一平臺,積極進行校本英語培訓和理科教學交流,組織師生參與香港及國內田家炳中學的師生交流活動,為惠州田中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帶來了活力。
"名聲太響是負擔"正是為了把錢都用在 " 更有意義 " 的地方,田家炳素有 " 吝嗇 " 之名:他在生意場上從不搞鋪張的儀式;兒女婚嫁一切從簡;自己 80 歲大壽也不擺酒;一雙鞋穿了 10 年,襪子補了又補;曾戴的電子表,因款式已舊得不便示人,只好裝在口袋里 ……八十大壽也不擺酒的田家炳對自己和家人素來 " 吝嗇 "。
南方日報資料圖熟悉他的田家炳基金會工作人員說,老人家后來雖然身體較弱,但 " 思想依然非常清晰 "。
這位工作人員回憶,直到今年年初田家炳依然可以背誦朱子治家格言," 還有,他交代我們要幫他做的事情,如果我們還沒做,他還會記得追我們。
最后的那些日子,他還會問我們正在做什么教育項目。
"在朱子治家格言中,頗為經典的是 "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 誠如這位清初理學家、教育家所言,田家炳吃得清淡,過得節儉," 做一下體操,看看書,看怎么跟進學校的活動,他過的日子也很簡單,不會有什么享受,他自己也不需要享受。
"隨著田家炳的名字常常出現在某所大學教學樓的墻壁上,或某所中學的名字中,但作為頗有成就的企業家和慈善家,他卻很少見諸報端。
用捐資人命名學校在香港比較普遍,香港有兩家學校拿田家炳命名,而內地是從田家炳家鄉大埔縣開始的。
" 他們將我做的項目命名為‘田家炳’,希望提倡這種文化,表示有某位華僑熱心公益。
"梅州大埔田家炳小學是田家炳在中國資助的第一所學校。
現任校長房順康在 20 多年前見過老先生一面,當時的房順康還只是一名教師。
當時田家炳來到學校舉行座談會,了解學校教育教學情況,他強調得最多的是教育學生品德的重要性。
房順康回憶,田老先生穿著樸素、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當老先生離開會議室時,發現夫人還有半杯茶沒喝,立刻讓她回去把剩下的茶喝掉。
這個舉動給房順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07 年 10 月," 中國百校之父 " 田家炳(中)在內蒙古武川縣田家炳中學更名慶典后與同學合影。
新華社資料圖在一篇十幾年前的媒體專訪里,田家炳曾說," 我不是想用錢來換取任何名譽,只想自己開心、社會有益。
我一向喜歡做實在的事情,名聲太響了,就會華而不實,覺得是個負擔;實而不華,我更容易負擔些,所以我不重視怎樣去宣揚自己。
"1993 年 9 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決定將該臺 1965 年 12 月 20 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第 2886 號小行星命名為 " 田家炳星 "。
" 那是天文學家們艱苦探索的成果,卻用上了我的名字。
這應該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榮耀了," 田家炳在接受采訪時說。
下一篇:童年回憶的光明乳業,被網友跪求漲價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3年牢獄后,這位浙大原副校長重回創業路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