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挖財的杭州辦公室里有塊大屏幕,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刷新著最有代表性的挖財用戶記賬紀錄:廣東省挖財用戶剛剛錄入了一筆3塊5的零食、北京市挖財用戶剛剛錄入了2塊錢的公交車票……這些數據被挖財稱為“中國消費晴雨表”。
2009年這家公司開始做記賬App時,iPhone還沒進入中國,最早的挖財App還是基于諾基亞塞班系統。
7年過去,挖財變成了一家700人的規模不小的中等公司,旗下App已經超過6個,除了記賬之外,還有理財、社區、錢管家等各種產品。
用董事長兼CEO李治國的話說,2013年是個轉型年,挖財開始從記賬切入理財。
2016年可能是挖財的又一次轉型年,它開始琢磨當個“大眾資產管家”,提出“全方位的用戶財富管理概念”。
簡單說,當你剛開始用記賬App時,可能只是想把自己的流水賬搞搞清楚,但挖財希望你慢慢意識到記賬不是記支出與收入這么簡單,而是一步步往前走。
所以在5月31日,挖財發布了一份 “中國新中產金融資產體檢報告”,同時挖財旗下的“挖財錢管家”App上線了“資產體檢”功能。
簡單說,資產體檢是根據挖財每一個用戶上傳的數據,分析用戶需求,再結合平衡投資理論對用戶當前的資產分布進行質量評分,并且提供建議。
對于挖財來說,這個功能意味著它在“智能資產管理”中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錢管家是挖財為“成熟用戶”開發的App,受眾與挖財記賬、理財、社區本就是新中產人群。
對于這群人而言,智能投顧可能是其資產管理的未來。
“中國新中產金融資產體檢報告”這份報告中,引入了一個“恩格爾系數”,它代表飲食之初占總體支出的比例。
挖財將“新中產”的恩格爾系數標準界定在30%以下。
另外兩個標準還包括:可投資金融資產在15萬~200萬人民幣之間;以及,年齡在45歲以下。
按照這個標準,中國目前“新中產”人群的數量是驚人的,已經達到了1.8億,占總人口的13%左右,這可能是世界上最龐大的中產人群。
這1.8億人分布在123個大中小型城市里,但總體還是前十大城市占據了30%,北京、上海等城市不出意外地上榜,浙江省金華市也躋身前十名。
但同時這份報告還不留情面地指出,這幫“新中產”的理財水準令人捉急,其“資產配置平均得分”僅有41分(滿分100),分值在60分以上的僅占14.8%。
這41分用戶還是至少知道挖財,有點理財意識的用戶。
但挖財的打分理由是什么?其實是考量了6個標準:第一是波動率。
平均數值24.1(一支高風險股票的波動率在50~60左右),但挖財發現新中產能承受的波動率結構不合理,33.9%的人波動值在0~10,說明這些人太保守;而超出10%的人群波動率達到50,甚至60%以上。
第二是權益/固定收入比例達到1:6.1。
大部分投資者習慣把資產放在一些低波動,放在一些固定收益的資產當中;第三是權益資產(股票、基金等)的行業集中度,這個緯度的表現還不錯,61.8%的人把股票類投資品放在不同的行業中;但緊跟著第四個緯度又指出,很多新中產在每個行業只選了一只股票,導致了前十大持股占比非常高,還有的投資者不會自己去挑選股票,分散度做得不錯只是因為,他們選擇的股基在這一點上表現比較好。
第五是網絡理財,新中產的投資平臺比較集中。
最后,現金持有比例同樣呈現兩極化,42.4%新中產的現金持有達到80%以上,說明并沒有利用好投資組合,發揮資產最大的增值潛力。
在挖財看來這事很嚴重啊,你看中國人越來越富,新中產都1.8億人了,財富增長緊跟著的不就是理財需求的增長?說實在的,會用excel表把自己的財富狀況仔仔細細清算的人大概只有不到1%。
何況2015年,外部環境還發生了三件事:余額寶類收益慘不忍睹,從4.66%收益率下跌至不到3%;P2P產品跑路,頻上社會新聞頭條;然后年中還來了一次股災。
所以無論是看外因還是內因,這家成立7年的創業公司都堅信不疑,是時候幫大眾做財商教育了。
誰在記賬?我的一個疑問是,新中產既然有1.8億人之多,而挖財發展7年,iOS和安卓用戶加起來也有1.3億了,那么這1.3億用戶中有多少人同時在“新中產”陣營中?反正“記賬人群很分散”,李治國說,“但它基本可以代表中國大眾用戶的樣本。
”這里面還有個認知誤區——“愛記賬的都是窮人”,挖財還真發現了不少富人也熱衷于記賬,李治國對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記者總結:“記賬可能跟性格有關”。
他自己就是個從2008年開始記賬的金牛座。
當然,挖財并不希望記賬跟性格、星座的聯系那么緊密,產品團隊一直在通過研發拍照記賬、語音記賬等功能,來降低記賬的門檻。
記賬人群天然地和理財需求更接近,所以2013年時,挖財從記賬切入理財完全是自然的發展。
不過其實挖財當時還可以有另一個選擇——切更容易場景化的消費,李治國還真不是完全沒想過,挖財甚至做過一定嘗試,不過結論是“時機不成熟”。
李治國出自口碑,真刀真槍地打過O2O的仗,如果2013年從記賬切消費,也算順理成章。
李治國甚至研究了一套理論,消費以后也有可能C2B,一個消費者今天決定出門購物、喝咖啡、吃飯,周邊5公里的商家有沒有可能一起來“競爭”這個消費者?但最后他發現挖財最適合做的是行業成熟后,把消費者的需求通過接口對接起來即可,因為要培養這樣的需求,首先是難度高,其次,挖財也不是內行。
現在看來,如果走這條路,反而是一條彎路。
“他一個月賺多少錢花多少錢都已經知道了,你幫他優化也優化不出多少錢,他更關心的是財富怎么不斷積累。
”李治國說。
至于2015年突然爆發的消費金融,挖財通過投資來做一些補充,2015年跟投美利金融,可以看做是挖財在消費金融領域的布棋,但未來這盤棋能有多大?“還是根據能力”,李治國對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記者說,“挖財還是很小的創業公司,現在還不能講投資是為了布局生態,但消費金融本身就是一個國家倡導鼓勵的普惠金融的大方向。
更重要的還是回到用戶為中心,360度規劃、管理、建議這些資產配置。
”做了7年的挖財,仍然把工具看做重中之重顯然,想抓住報告里描繪的這群人,記賬絕對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有效的入口。
盡管挖財是國內唯一一家能把“流水賬”和“資產賬”結合在一起的平臺,但挖財系列的App仍然非常多,有挖財寶、挖財信用卡管家、挖財錢管家等等,還有社區。
挖財希望最終這些產品能形成一個倒三角架構:起步用戶使用記賬、信用卡功能,管理現金流水,這是理財意識的初步培養;進階用戶玩轉挖財寶、挖財股神,解決理財需求;成熟用戶使用錢管家,這里就涉及智能投顧,面向新中產及以上用戶;另外還有所有用戶都適配的社區功能。
這里必須澄清的一點是,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也是兩碼事。
資產管理指的是某類資產或某些資產的管理,財富管理則是360度全方位的資產服務管理。
不管挖財是否能自己提供所有服務(有些是合作方提供),都要滿足用戶的全部需求。
這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去年開始在互金行業大規模被提起的“智能投顧”概念,已經到了是個互聯網金融公司就要大談特談的地步。
但其實智能投顧在國內不過剛剛起步。
首先,目前多數公司對用戶的需求和把握就很難做到精確;其次,能配置的金融資產也非常有限。
李治國對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記者說,他 認為智能投顧最終的狀態將是:如果用戶可投資金額不多,機器人自動跟蹤用戶數據,提供投資方案,投資策略可定期調整(比如每月一次);如果可投資資產超過100萬,會有專人為用戶服務,但注意這仍然不是私人銀行的那種專人服務,而是效率高得多的在線服務,1個人能服務的對象可能是600人左右。
總之理想狀態是“人人可享”。
李治國相信大部分的理財需求仍然是靠工具和機器來解決。
但這一切的根本是“先還原清楚每個人的財富狀況”。
挖財先根據用戶的記賬數據還原其資產現狀,這一步反復被李治國提起。
這可以看做挖財業務布局的一個基礎設施。
記賬在今天之于挖財,最大意義仍然是“入口”和“數據”,這與挖財接下來想打通的服務流程有關:用記賬去還原用戶財富數據——用報告去給用戶財富狀況做體檢,并給出建議——讓用戶行動。
所以做好工具的意義在于一旦底層基礎設施建好,在上面搭什么都不會太難。
下一篇:場景、技術、模式,哪個是支付創新的機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當當網被罰15萬 當當網假促銷被罰15萬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