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過去十年間,全球經濟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香港的經濟環境及模式與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有人說,過去是香港領著內地走,但現在要背靠內地,享受政策的紅利。
現實的情況是,香港近十年經濟不進則退,在內地的競爭力以及國際競爭力也已不復當年之勇,亞洲“四小龍”的光環悄然失色。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公布是《2014年全球競爭力年度報告》中,香港自2004年以來首次排名跌出三甲,跑輸新加坡,位列第四。
香港首富李嘉誠去年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說,“香港是寵壞了的孩子。
”“香港最近民粹主義盛行,如果照這樣下去,用不了五六年就會面目全非,這并非危言聳聽。
” 近30年來,香港面對新加坡以及臺灣和內地城市等的競爭,都有危機感,惜乎這種危機感沒有化成對經濟社會改善的動力,反而變成沖擊性的力量,且不斷升級,對政府不滿,對財富階層不滿。
香港經濟曾在大中華區一枝獨秀。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這地處居珠江口一隅、面積不到全國國土面積萬分之一的“蕞爾小城”,經濟總量占到了全國GDP的25%。
時至今日,香港GDP去年大概僅占內地的3%。
目前,香港經濟的年增長率為2%左右,內地主要中心城市則保持7%以上。
上海和北京的GDP總量分別于2009年和2011年超過香港。
按此速度計算,廣州、天津、深圳等主要城市經濟總量也可能在三到四年內超過香港。
香港經濟高度依賴國際貿易及金融產業,其中服務業主導程度極高,占GDP的比例在90%以上。
其中金融服務業、貿易與物流業、工商業相關支援服務業、旅游業是香港的四大經濟支柱,此四行業為香港帶來1萬億港元以上的增加值,占到GDP的60%左右。
而以增加值及就業人數計算,貿易及物流服務業在四大產業中是主要支柱,占到香港經濟總量的25%。
但這個香港的頭牌產業正日益遭到內地港口城市的挑戰:2007年香港集裝箱吞吐量被上海超越,2013年被鄰近的深圳港超越。
不過這也不難理解。
既往香港的發展是建立在內地的不發展、不開放的基礎上。
而今這種情況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香港尚未作好準備,也有待相應調整發展戰略。
香港可謂以轉口貿易發跡,在過去一直發揮著中國內地同西方國家經貿交流的中介平臺作用。
這個優勢在20世紀下半葉發揮到最大,使得香港一舉成為亞洲地區首屈一指的交通樞紐、貿易中心以及金融中心,這在某種程度上都得益于香港強大的腹地——中國內地,來自西方世界的商品、資金源源不斷通過香港流往內地。
相比之下,新加坡、臺北等地,盡管都欲爭奪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但由于欠缺強大的腹地,其體量與吸引力與香港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以及中國改革開放,加之貿易方式和便捷程度的改變,內地與西方國家的聯系日漸緊密,香港作為中介人的作用越來越小,無可否認,這亦是大勢所趨。
以香港引以為傲的離岸人民幣中心為例,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中國資本項下未完全開放的基礎上,若果未來完全開放,香港的優勢必然受到進一步的削減。
在全球一體化、香港與內地關系更加緊密的過程中,香港中下層生活水準有所下降,因為這些階層并非“緊密關系”的利益獲得體。
2012年,香港反映貧富差距的實際基尼系數高達0.537,創近40年來新高,僅次于中非共和國。
《經濟學人》今年3月發布的“全球裙帶資本主義指數”,香港排名第一,財富集中度接近80%。
與此同時,中下層民眾生活水平下降,一方面是體現物價上漲,尤其是食品價格,另一方面則是房價。
香港政府雖連番出招為樓市降溫,惟樓價仍高踞不下。
據一家美國機構最新調查顯示,香港連續第四年成為全球供樓負擔比率最高的城市,樓價中位數達402萬港元,平均每個家庭“不吃不喝”14.9年,方可買到一單位,已屬于“極難負擔”水平。
在前香港證監會中國顧問葉翔看來,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聯匯制。
“試想,如果香港的利率與內地利率接近,香港的樓價就不會漲1倍。
而香港食品主要是輸入型為主,因此隨著港幣的貶值,物價總是上漲,這令到中下層怨氣沖天。
” 高樓價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代價,且在目前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之下,國際投資者把香港當成進行對沖保值的避風港,繼續推動著香港樓價上漲。
從1983年起,港幣匯率盯緊美元匯率。
香港回歸后這個政策依然延續。
所謂聯匯制,即在外匯市場港元兌美元的匯率保持在7.80港元兌1美元左右的水平。
香巷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曾撰文,建議港府檢討聯匯制。
然而對于市場的聲音,港府官員莫衷一是。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現任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在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都表現態度堅決,指出港府不會檢討聯匯制度,因為沒有理由。
現狀絕對不是聯匯的錯。
由于港英政府的歷史原因,香港的官員普遍執行力較強,但對于發展戰略的思考和制定則顯欠缺。
再加之心態上的優越感,直接導致了一些坐等政策的“禮包心態”。
“十年前香港的官員上京,多是期冀中央的優惠和先行政策。
這種心態在當時非常盛行,現在改善并不多。
”香港政界一名高官向財新記者坦言。
心態與戰略到了調整的時候 金融服務業、貿易與物流業、工商業相關支援服務業、旅游業是香港的四大經濟支柱,此四行業占到香港GDP的60%左右。
正如前述,貿易與物流業香港地位已“步入夕陽”,而這次香港的“占中”活動,則對香港金融服務業和部分工商業相關支援服務業造成沖擊。
至于另一支柱產業旅游業,香港民眾、輿論對內地游客的“交惡”事件,以及“奶粉搶購”事件等,都對該產業造成負面影響。
事實上,旅游業占到香港GDP的4.7%,為香港創造了25萬個就業崗位。
2013年訪港旅客創下歷史新高,達到5430萬人次,這其中四分之三都是來自中國內地的旅客。
但香港旅游業2013年達到高峰后開始急轉直下。
香港統計處數據顯示,訪港旅客人均消費今年二季度明顯下滑,在珠寶、首飾、手表、電器等零售銷量大幅下降,均錄得2009年首季以來新低。
2013年香港推出“限奶令”,自當年3月1日開始,香港頒布的“限制嬰幼兒奶粉出境”正式實施,離境人士每天只可攜帶不超過1.8公斤(約2罐)奶粉離境。
若違反即屬犯罪,可罰款50萬港元及監禁2年。
“這分明是亂來,攜帶奶粉跟攜帶白粉一樣,也要附上刑事責任?”香港一位政商界領袖說到,“如果真像政府所說,全線斷貨,天下哪有不做的生意?這其實是政府施政手段以及溝通的水平問題。
一名香港政府前高官向財新記者指出,綱舉目張,香港的綱要,是在內地持續開放下可以立足且有貢獻,“香港不要做負債”。
香港的心態和發展戰略已經到了調整的時候:過去是香港領著內地走,借著內地尚不夠開放而騰飛;如今應是內地領著香港突圍,香港應借助內地的開放,順勢而為,發揮優勢,同享改革紅利。
非常態化的特區經濟,也應該學著接受常態化的心理調適。
下一篇:馬云:假貨不由淘寶造成但認了 設300人專職打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2014央視3.15曝光第一案:“短信車”大揭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