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近日,馬云在人工智能大會上大談AI和新制造。
郭臺銘在內部大會上與馬云隔空喊話,表示對馬云的觀點“兩個同意,一個“強烈不同意”。
馬云稱,未來制造業的競爭力將不在制造行業本身。
對此,郭臺銘強烈不認同,他認為,“如果沒有好的車刀、半導體、模具等硬體,不可能做出好的產品,制造業的關鍵競爭力還是在本身制造技術能力。
”今日,臺灣《經濟日報》發表文章稱,鴻海集團(富士康母公司)總裁及董事長郭臺銘在鴻海集團內部大會上談到集團積極布局全球智慧制造與AI。
在談到對未來產業的發展想法,郭臺銘以最近引發熱議的馬云在人工智能大會上的演講為例,指出了他對馬云觀點的“兩個同意,一個強烈不同意”。
馬云認為,擁抱AI才能迎接未來生活;未來的企業都要和AI結合,未來制造業的競爭力不僅是制造,更是要完美結合服務。
郭臺銘同意這兩點,但但郭臺銘在大會中也提到,馬云說“未來的制造業競爭力將不在制造行業本身”,這一點他“強烈不同意”。
鴻海集團的AI布局郭臺銘表示, 以手機代工制造起家的鴻海正全面擁抱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鴻海集團正是工業AI的代表。
此前,郭臺銘曾不止一次表達了鴻海布局AI的決心。
郭臺銘曾在股東大會上表示,“外界都認為鴻海是代工廠,把公司跟蘋果聯系在一起,但鴻海將從硬件轉型成軟件公司。
”今年2月份,郭臺銘在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宣布,未來5年預計將投入100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1.43億元),從AI人才培育、物聯網工業場域應用、大數據分析等領域布局人工智能,全力推動集團從制造加工業轉型成為AI驅動的工業互聯網企業。
7月份時,郭臺銘還表示,只要投入AI 有效果,投資金額可能超過100 億美元。
鴻海于今年2 月份在臺灣成立“AI 應用實驗室”,分別與Landing.ai、Synergies.ai 及Human Longevity簽下3 個與AI 有關的合作備忘錄(MOU),挑戰全球生產車間AI、全面管理無人化及精準醫學。
同時,富士康作為鴻海在中國大陸的業務經營主體,承載著鴻海的轉型重任。
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FII)今年6月份在上交所登陸A股資本市場,籌集資金超過270億元,期待發展工業互聯解決方案、5G通訊基礎建設及物聯網互聯互通等,為富士康的智慧制造及AI應用發展獲得資金來源。
7 月份,郭臺銘赴美,與美國總統特朗普一起出席富士康面板廠動土典禮,并宣布在硅谷成立AI 新公司,公司預計招募百位以上AI 專業人員,與現有上千位處理工廠自動化的員工一道提高制程產能。
除此之外,還與美國相關AI公司商談投資、收購事宜。
“一個不同意”鴻海從實體制造起家,具備領先全球多年的經驗和技術,曾靠為蘋果公司等高科技代工而賺得大量資本。
但從2008年開始,富士康陸續出現虧損,郭臺銘尋求不同的策略試圖擺脫“代工廠”的標簽,通過開辦電商平臺、投資光伏產業、收購夏普進入不同的領域,但成效并不是很明顯。
隨后中國宏觀經濟轉型升級,外向型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
而鴻海賴以生存的智能手機行業在經歷了多年高速后發展開始疲軟。
面對萎縮的智能手機市場,鴻海將目標鎖定在代工之外的新增長點——工業互聯網領域。
按照郭臺銘的闡釋,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可用九個字來形容,即云移物大智網+機器人,“云”是云計算,“移”是移動訊息,“物”是物聯網,“大”是大數據,“智”是人工智能,“網”是工業互聯網,加上機器人。
這些硬件設備從核心層到IaaS層,到PaaS層、SaaS層,富士康已經累積了豐富的制造經驗,這些設備都是自制,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力。
因此,郭臺銘強烈不認同馬云所說的“未來的制造業競爭力將不在制造行業本身”這一說法。
他認為,馬云是以零售電商、“賣東西的人”在看產業,這和鴻海集團不一樣。
“如果沒有好的車刀、半導體、模具等硬體,不可能做出好的產品,制造業的關鍵競爭力還是在本身制造技術能力”,郭臺銘認為。
下一篇:阿里張勇:阿里云將成為公司的“重要業務”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馬云、張朝陽、求伯君,商界偶像生于1964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