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約好4點聊天,沒想到3點50之前大家就都來了,包括聯想控股的董事長柳傳志。
看來,柳爺爺不遲到好像是中國人都知道的事兒。
利益的分配一定會有一些標準,比如對于創業企業來說,“功勞”和“苦勞”如何平衡,我也趁機向柳爺爺討教了一番。
柳爺爺:不讓當船主,就辭職 柳爺爺說,聯想成立后,他向中國科學院要了三權:人事權、經營決策權、財務權,至于將來掙了錢歸誰分配壓根就沒想。
到了90年代,柳傳志和團隊將聯想由中科院投資20萬的小公司,發展成了有一定規模的科技集團,經歷了太多要死要活的坎兒,取得了相當的市場地位,柳傳志開始認真考慮創業者如何享受正當收益的問題,而面臨著很多現實問題的新進的年輕人,也推動著柳傳志去思考這個問題。
于是,抱著“不僅僅做船長、還要做船主”的決心,柳傳志向中科院提出了35%的股權。
在我們看來,獲得這樣的成績,有所回報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在當時中國的大環境里卻是難以實現的,作為中科院投資的公司,股權都是屬于國家的。
所幸的是,當時中國科學院的周光召院長審時度勢,他堅決認為,象聯想這樣的科技企業,創辦者和經營者應該享有股權,于是同意了柳傳志申請(一開始僅僅是35%的分紅權,后來歷時8年,聯想才用購買的方式將分紅權變成了股權)。
在談話中,柳傳志還很淘氣地問大家一個問題“假如當年中科院不給聯想35%的股份,你們覺得我會怎么樣?” 大家紛紛猜測,但是基本上傾向于他會繼續埋頭苦干。
柳傳志的回答干巴利落:如果申請35%股權被駁回,我會堅決辭職。
我肯定不會做“連通管”那樣的事兒,那會讓我一輩子都不安寧;公司的東西我一分不會占,立刻就走,自己創業做個人電腦這件事兒。
正大光明,不停追求更大的事業,“苦難無其數,從來不動搖”——這就是柳傳志的性格。
創業企業應該如何進行利益分配 柳傳志那天還談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如何幫助兒子戒煙”、“和美國人做生意吃的那些虧”等等,對我個人來說,最想知道的還是那個大家看起來老生常談,但在當下的創業熱潮之下反復被提及的問題:企業,尤其是創業企業到底應該按照什么原則進行利益分配! 柳傳志的回答是這樣的:在企業小的時候當然要以功勞分配,反對講苦勞,要不然這種大鍋飯撒胡椒面的思想會不利于企業發展。
當然,企業到了一定程度就不是如此了。
他拿聯想做了舉例,在做大做強后,要講感情,講歷史貢獻,對待某些創造過價值的元老要有一個緩降的機會和平臺,前提是,要掌握一個度。
在我看來,要說互聯網創業企業按功勞還是按照苦勞分配,就不得不說下KPI的問題。
KPI作為考核功勞和苦勞的指標被廣泛使用,但很多時候,KPI的設立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到了某種程度反而會造成內部的“惡性競爭”,比如,為了達成目的,獲得更多的分配,不惜使用一些不當的手段,從這個方面來說,是不是僅按照功勞或者按照KPI考核來分配,這是值得考慮的。
事實上,我所知道的很多互聯網網站和產品,就是因為一切以KPI為論(功勞為論),進行利益分配,反而取到相反的作用。
我們可以看下中國現在走下坡路但曾經明星的創業企業:凡客誠品。
這個網站交易量很大,但過分的追求KPI,追求效果,追求銷量,一切以結果為導向,也就是所謂的追求“功勞”。
在巔峰的時刻,凡客內部極為躁動,人人想追求高業績,人人想拿更高的獎金,為了快速獲得訂單,凡客誠品一個總監就有幾百萬的廣告投放權限。
后來,凡客內部同樣的崗位,不同的人收入差別多達數倍,一些有“功勞”的人迅速的升職加薪,一些沒有功勞但有“苦勞”的人卻在背后說話都不敢大聲。
但最終,我們看到凡客在失去了高增幅后,走了下坡路瀕臨倒閉,曾經有功勞的這批人基本勞燕分飛,而有苦勞的這些人反而留了下來,成為日后幫助陳年東山再起的基石。
凡客的例子在中國絕對不是個案,事實上幾乎每一個領域曾經的領先者都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問題。
至于傳統企業,問題就更多了,這里不再細表。
所以,我的建議是,創業企業還是要應該從情感方面出發,既要看功勞,也要看苦勞,兩者結合好了,才可能變成大公司。
和柳爺爺說再見的時候,老爺子好像還很有興致,相約找機會再聊。
我也得好好想想下次該問點什么更刺激的話題。
你如果要有想問的,也可以告訴我。
下一篇:創業3年,我掉進過的7個坑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從兩個月失敗職場經歷看內部創業的四大弊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