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新浪科技訊 9月27日晚間消息,真格論壇于近日舉行,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和王強先后發表了主題演講,真格基金投資的聚美優品創始人陳歐也對于創業寒冬發表了看法。
王強演講中,圍繞科學、藝術和哲學三個維度,向大家闡釋了其對真格基金發展歷程的思考。
王強演講旁征博引,不僅引用了大量經典,還展示出了一個投資人關于創業投資的想法。
以下為演講全文(來源:真格基金): 這張照片是我6月份接到的一個神秘邀請,他們請我出演某科幻片的群眾演員,說這個演員“很重要”,要坐在兩位主演旁邊聆聽展示未來的場景。
聽到后,頓時我的文藝細胞發作了,在沒談酬勞的情況下就迅速答應了。
后來發現,酬勞是一份盒飯。
這部電影是《三體》。
由于我參加了演出,小說獲了科幻諾貝爾,“雨果獎“,當然不是因為我的參演。
但是,我為這部偉大的著作自豪。
為什么今年真格基金大會沒請大佬,而是以這樣一種文藝的、科技的、甚至哲學的思考作為大會主調?大家知道真格投過一些含金量極高的科技公司的時候,人們自然會問一個問題:徐小平來自中央音樂學院;我來自北大。
我們倆人的本行都是人文。
既無高科技的細胞,也沒有互聯網的體驗。
以前做的新東方,雖說有O2O,但主要只認線下,不認線上。
現在,我們真格做的卻是引領未來的事業,甚至有些和極近的現在毫不相關的事情。
今年的10 月,真格基金將經歷它成長的四年。
當我們為我們自己的投資表現深感自豪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倆正是憑了與高科技毫不相干的背景,帶領著優秀的團隊,四年里投到越來越多的不僅改變現在,更多的甚至是改變未來;不僅在改變中國的生活現實,甚至將引領世界某些領域的極有潛力的公司。
我們靠的是運氣嗎?不是。
至少不全是。
我們知道,我們就是靠著一個東西,那就是我們的人文背景。
人文背景,讓我們敢想別人不敢想的東西,敢嘗試別人不敢嘗試的東西。
因為,當我們身上一無所有的時候,整個世界其實就是我們擁有的東西。
因為,憑借了人文的基礎,所謂“界限”,在我們的思維里,沒有這個詞匯存在的可能。
科學,從它誕生的那一剎那,就是去發現事實,或者去推翻事實。
這是科學全部的使命所在。
藝術干什么呢?藝術要“無中生有”。
它用人們想象不到的可能性,不斷地創造“事實”。
當解剖學完全清晰地解剖了人的全部容貌的時候,畢加索的橫空出世,讓人對人的物理屬性/生理屬性產生了嶄新的理解和視角。
當年畢加索給他的朋友格特魯德·斯坦,如果大家看過《午夜巴黎》就知道,一個女同性戀者,她是現代主義文學鼻祖之一,海明威膜拜的創作導師。
畢加索畫了一幅她的肖像。
當畢加索完成這幅畫作,她展示給所有朋友,包括各個行業的優秀的先鋒藝術家看的時候,這些藝術家無一例外嘲笑畢加索這幅畫,并且問他,說你怎么會去找畢加索,把你畫成這個樣子,根本不像你。
畢加索給出了一個非常經典的回答。
大家現在到紐約的MOMA去看,它成了這幅畫的說明。
畢加索說:她會像這樣的(She Will。
)。
未來會長成這樣。
這就是引領未來的藝術創造事實的藝術狀態。
哲學是什么呢?哲學是超越科學,或者是超越藝術創造現實之上的,對于現實或者事實背后最后事實或現實的詰問。
換句話說,哲學是一種詰問的藝術,是一種詰問的習慣和思考方式。
因為真正的發現,真正的顛覆,真正的創造只來自一個東西。
這個東西不是“答案”,而是“問題”。
因此,我今天想用亞洲獲得第一個“雨果獎”的《三體》,涵蓋今天會議的主題---“科學、 藝術、 哲學”。
為什么把這六個似乎有些陳舊的字眼擺在這里,而我們卻要暢想未來呢? 1946年7月巴黎酷暑中,格特魯德·斯坦躺在彌留之際的病床上,神志不清楚的時候,對伺候她很久的人們問了一句話:“答案是什么?”所有人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她。
她再問:“那問題是什么?” 意思是,如果你們不能告訴我答案是什么,你們能告訴我當時我最初的問題是什么嗎?問完這兩個問題,她無憾地合上眼睛。
能夠改變世界的,原來,是“問題”,而不是“答案”。
為什么真格基金今天沒有請那些成功的大佬們?因為我們堅信今天在座的你們才是成功的大佬,雖然,那將會是在不太近的未來。
但是,真正歷練成明日的大佬,你們必然得經歷這樣的生命階段。
首先是“影響的焦慮”階段。
這個概念,我是從文學上引來的。
當年耶魯大學一位著名文學批評家,也是飽讀西方大經典的大師級人物,Harold Bloom,寫了一本書叫《影響的焦慮》。
他說,所有即將誕生的詩人,他們如果不能完成自己生命中第一次脫胎換骨,他們永遠成不了他們心目中想成為的那個詩人。
為什么?因為他們有“大的焦慮”。
比如中國人,當你提筆寫詩的時候,你想到的全是北島,海子。
你焦慮著怎么也不會超過他們的時候,你的生命不可能存在綻放的可能性。
因此要想成為一個詩人,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讓你心目中的那個詩人自己活出來。
同樣,當你決定創業,成為創業者那一剎那,如果你的心目中只有面前的成功者,只有BAT小米, 他們日以繼夜占住了你全部的注意力的時候,你已經可以清零了。
你永遠不可能超過他們。
你想想,15年前的馬云他前面想的是誰?13年前的俞敏洪和我們前面想的是誰?當年,李彥宏住進北大地下室,淌著雨水找合伙人的時候,他前面想的是誰?他們只可能“目中無人”地想到成功者是自己。
毫無疑問,一個獨立生命誕生的必然前提是,忘掉前面所有的“古人”,因為后面只有一個來者,那才可能是你。
從心智上要迅速丟掉自己被前面影響籠罩的“焦慮”。
真格從來不會問這樣愚蠢的問題:如果BAT小米做這個該怎么辦?如果問出這樣的問題,說明還沒有掙脫掉阻擋你挺立起來的“影響的焦慮”。
其次,當你生命真正站立起來的時候,你會進入另一個焦慮。
我把它稱之為“非影響的焦慮”。
為什么你對周圍,你對現實,你對過去,你對未來,你對身邊的團隊,你對整個的行業,還沒有展現出影響力?為什么讓他們覺得你無足輕重?如果你能體驗到這一層的時候,這就說明,你不僅成熟了,而且你已經成長了。
漫漫的創業道路會給人生帶來兩種巨大的財富,這兩種財富是使你保持創造力,一直看到你實現夢想的可能性的保證或引路的明燈。
J.K。
羅琳,大家知道,寫《哈利·波特》的那位女作者。
她父母移民到英國,一輩子受窮,堅決拒絕她繼續受窮,希望她千萬不要從事賺不來現實利益的東西,就是千萬別玩文字,千萬別寫小說,千萬別進入文學。
這些東西帶不來物質世界最誘人的回報。
但她是為寫作而生的人,連地下室都沒的住的時候,她也要抓住紙片寫幾行字,因為她覺得那是她來到這個世界的全部原因。
當《哈利·波特》以幾億套的量在全世界傳播開來的時候,她成為了歷史上最富有的,可能未來很難有人超越的一個作家。
當2008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邀請她演講的時候,這就是她演講的題目:“失敗帶來的額外益處與想象力的重要性”。
她想告訴哈佛學生,你們是幸運的,“失敗”在你們的字典上從來沒有存在過,你們將沖著成功,沖著幸運去擁抱你們離開哈佛后的世界。
但是她想告訴大家,真正有價值的生活是由兩個重要因素支起來的。
這篇篇幅不大的08年畢業典禮演講,她點了副標題的那兩個兩個思想。
第一,“失敗”能夠給人生帶來的最大驚喜或者價值,就是你不斷體驗失敗的過程,正是讓你不斷去泡沫化的過程,不斷讓你清零的過程,不斷讓你似乎進入到死胡同徹底無望的過程。
這本書今年剛出,大家可以找來看看。
第二,她談到的跟我現在的主題有關。
一個人失敗,重復失敗,都應該是命運非常正常的四季景色。
但是如果一個人,從最初的時候,基因中沒有養成對于想象力的想象,那這個生命只會是一個非常平庸的生命。
要敢于逆潮流而動。
什么意思呢?大家一談現時代的狀態,就是碎片化的時代。
大家都用碎片的速度和碎片化的狀態吸收信息的時候,如果你的思維狀態也是這樣的話,我坦率告訴你,你一定產生不出超越現實碎片化,而真正引領未來,改變未來的東西。
因為時代的表面雖然是碎片,可它的深層卻不是。
就像我們到了波濤洶涌的大海中,你不知道再往下一百米的時候它是靜止不動的。
因為那個東西才是未來,那個東西才是引領。
而全部表面的東西,風平浪靜之后會歸于平實。
人生也一樣。
為什么要有想象力?想象力能讓你回到“科學 、藝術 、哲學”的本質,學會不斷地追問。
如果一個碎片化的時代,大家都沉浸在獲得“答案”而不是去追問“問題”,那根本獲得不到人生最需要的東西。
格特魯德·斯坦追問是從“答案”開始到“問題”結束。
“問題”而不是“答案”讓她安心地合上眼睛。
這是人生最深刻的含義。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問題”而不是為“答案”而誕生的。
整個人生從生到死,最后就“解決”一個問題,這個“解決”,它不是“答案”而還是“問題”。
我們為什么會生?我們為什么會死? 藝術、哲學、科學。
想象力最后會給我們什么呢?它會在“意義”之后,讓我們擁抱“無意義”,因為“無意義”才能驅動“創造力”,因為教育或者文化,它們是把鮮活的生活本身逐漸狹窄化,變得“有意義”。
所謂“意義”,就是用大家全都能懂的語言來描述大家“公認的”某種東西。
而“無意義”,是只有天才才能進入的領地,它既沒有辦法用大家懂得的語言描述清楚,甚至根本無法描述;同時,這個東西對一般人而言,看似好像“毫無意義”。
而這個,恰就是我所理解的創造、引領和顛覆。
閱讀是培養想象力的重要載體。
我讀書為什么越讀越走向久遠的過去?我認為,未來的東西都是沒有經過驗證的事實,或遲早會被科學證偽的事實。
暢銷書我從來不看,讀它們大部分是浪費生命,因為暢銷書的意思,就是現在熱鬧但明年不不一定再熱鬧的東西。
如果十年以后,它還是暢銷書,我再來讀讀,也不晚,因為它還存在。
我喜歡的英國散文家蘭姆說過這樣一番話:“久遠的往昔,你的魔力究竟為何物?它一無所是,卻又無所不是!你在的時候,并不是什么往昔,那時,你一無所是,因為在你之前還有(你稱之為的)更久遠的往昔。
回望它時,你帶著盲目的崇拜,你自己看看自己,卻覺得不過是乏味稚嫩的 “現在”。
而那強健的未來,為什么無所不是卻又一無所是。
而那逝去的“過往”一無所是卻又無所不是?” 這些年,我唯一沒有丟掉的興趣,是搜集往昔的典籍,因為我覺得它們是最抗打擊的,最抗泡沫的,最抗變化的東西。
它們是不用保鮮劑的保鮮品。
這是大家熟悉的《尤利西斯》。
我這個藏本,上面有插圖者亨利·馬蒂斯的鉛筆簽名,誰要萬一擦掉,就完了,這本書的價值就沒有了。
作者喬伊斯在他下面的簽名用的是鋼筆。
我收集的這冊,編號是1221。
我不斷在這樣的經典上“重復浪費”我的生命,其實當我這樣“浪費”的時候,我已經獲得了太多。
這是大家也都熟悉的《查太萊夫人的情人》的第一版。
1928年。
在英國出版完整版的時候已經是20世紀60年代了。
人類對于這種充滿想象的“禁忌”的東西,還需要時間來接受。
我非常自豪地搜到了第一版,編號27。
更珍貴的,還有作者勞倫斯的親筆簽名。
這是達利插圖的《愛麗絲漫游奇境》。
這部著作是把文學推向“無意義”的巔峰之作。
英國20世紀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愛讀的一部著作就是《愛麗斯漫游奇境》。
我收藏的這本有達利的簽名。
今年是《愛麗斯漫游奇境》出版150年。
牛津人每年的這一天都要慶祝卡羅爾,慶祝《愛麗斯》。
因為,他們認為,卡羅爾把“無意義”的寬廣世界帶到了我們這個狹窄的“意義”的世界,讓人類的創造力因此不竭地噴發。
我今年7月去牛津正好趕上了150年慶典。
牛津大學最大的圖書館,作了《愛麗斯》150年印本珍藏展,展了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就是這個圖。
我專門比了一下達利的簽字。
那冊的品相真不如我的。
我如果那我這冊跟牛津大學PK的話,我代表中國隊一定會贏。
為什么要讀經典?因為只有真正沉浸于經典,而不是碎片化的淺嘗輒止,這樣才會發生一個裂變,就是當想象力變成你生命中的一部分,穿透你的生命和靈魂的時候,真正的智慧才屬于你。
除此,任何東西都是過眼云煙似的信息,對你生命一點意義都沒有。
這是我最喜愛的葡萄牙詩人佩索阿一首詩里我翻譯的一句話。
他說:“塔古斯河美過那條流經我村莊的小河,但塔古斯河卻又美不過流經我村莊的小河,因為塔古斯河不是流經我村莊的小河。
”別人看起來再壯觀的波浪,它如果與你生命毫無瓜葛,其實根本談不上任何壯美。
如何保持創造力,如何既能真正判斷現在又能引領未來呢?我想最后跟大家介紹這個人。
他是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神經生物學家,獲得過哥大優秀教授獎。
2006年,他在哥大生物系開了一門非常獨特的課,這門課叫“無知”。
這位研究神經生物學的教授開一門好像與生物完全無關的課,而且這個課叫“無知”。
第一次開課的時候,這教授非常有意思。
他向選修他的課的所有學生發出一封信,信上說:你期待這門課結束時我怎么給你成績?你想得A、B、C還是D?“無知”達到A,還是“無知”達到B?這本著作就是他講課的一個結晶。
我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該去讀一讀,或者上網找他的課看看,非常有意思。
后來很多系,甚至一些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都去聽這個課。
因為他們忽然發現,重新理解科學的本質和未來,以至于了解世界、了解自己思維習慣的方法,原來來自于一個很新的概念。
因為教育的目的難道不是“知識”?教育使我們“有知”嘛,我們去掉“有知”,不就是“無知”?為什么要“無知”,而且要創造“無知”的學問呢?這是他提出的非常重要的東西。
他書的副標題:“無知是怎么驅動科學的”。
“無知”,而不是我們自認為理解了的“事實”和“有知”,是怎么驅動發現,怎么驅動發明的。
我回到《三體》。
在《三體》的描述中,宇宙的一種新的文明將會有三個星球碰撞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東西,這就是未來。
由于作為群眾演員我參演了《三體》,我就以《三體”》作結。
有了科學、有了藝術、有了哲學,當你把生命全部的能量從“獲得答案”變成“學會提問”的時候,你們實際上才踏入到了追求智慧、推開智慧之門的可能性面前。
而只有推開智慧之門,你才可能像Peter Thiel 說的,才會從平庸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那時候你們才能脫胎為真正屬于你們自己的自己,成為改變世界甚至引領世界的真正企業家。
所以最后,讓我感謝大家,創業宇宙的“三體”人,在座的你們,真格基金向你們致敬。
謝謝!
下一篇:e袋洗張榮耀:我創業25年,復盤出的七條經驗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人人車李健的循環人生:產品經理是性格,創業是宿命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