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一、漂亮的財報三個多月前,京東創始人因涉嫌“性行為不當”,被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警方逮捕。
事情一出,劉強東的粉絲們惋惜者有,失望者有,支持者也有。
創始人陷入桃色門,對任何一家企業都是不能承受之重,但是京東的財報表現卻出人意料。
根據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出,京東主要財務指標都算穩健。
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GAAP)京東總收入1048億元人民幣(約153億美元),同比增長25.1%。
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持續經營業務凈利潤為30億元人民幣(約4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0%,創下了京東上市以來的單季新高。
作為京東集團核心業務的京東商城經營利潤率達到2.2%,與歷史單季最高盈利水平基本持平。
參照過往的類似事件,國人往往會把高管的個人道德和公司的商業倫理牢牢綁定。
但是從財報來看,似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兒。
原因?劉強東在本年第三季度的電話會議里明確說了:京東集團有一個成型且穩定的管理團隊!由此看來,此次京東安然度過危機,其科學有效的制度建設居功甚偉。
東方出版社曾經出版過一本劉強東口述的書,書名叫《我的創業史》,就詳細講了京東的戰略和管理,以下內容即出自這本書。
二、戰略、管理僅靠幾張表京東公司的理念是,價值觀第一,能力第二。
這個所有人都知道,我們先是看價值觀,價值觀不同,能力越強的越不敢用。
京東所有的決策、運營,都是靠五六張表格。
我們是追求簡單的公司,把所有的管理理念和原則,從戰略到執行到組織到授權,都表格化了。
這些表格簡單到不能再簡單,所有員工都要了解清楚。
這些表格代表了團隊的智慧,不過只有我一個人有這么多時間去把它上升到理論高度上。
其實京東12年以來,包括戰略決策、組織運營、企業管理等一切的一切,都化成表格展現出來了。
1.業務表格京東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公司,我也追求簡單,這個公司沒有什么特別多的概念。
這張圖表是 2004年年底制定的,是京東商城的一個戰略模型,我們所有的戰略決策都沒有脫離這張圖表。
團隊直屬于上面三個最重要的系統,即信息系統(IT系統)、物流系統和財務系統。
最核心的就是成本和效率。
成本、效率,橫向跟同行比,縱向跟自己的歷史數據比,成本有沒有每年逐步降低,效率有沒有逐步提升。
最后是產品、價格和服務,這個叫用戶體驗層。
團隊是基礎層、根基層,上面一層是系統層,就是公司最核心的三個系統——IT系統、物流系統和財務系統,最上面就是用戶。
現在這三個系統都能實時動態地看到數據,這是公司最核心的部分。
我們最關注的內部財務指標不是毛利率、不是凈利率,是我們的成本。
我們的理念是先降低自己的成本,才有能力給消費者降低價格。
這個價格并不是通過補貼實現——成本比別人高很多,結果價格賣得比別人便宜,其實是損失自己的利潤。
我們京東的低價格是建立在低成本的基礎之上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今天上市了,你看我公司財務報表綜合費用率大概 13%,我如果把金融、京東到家、京東智能、云這些全剝離,京東商城的費用率會更低。
可以用 2013年的費用率舉例,那個時候新業務的影響力還不大,那一年京東的運營費用率是10.3%。
如果把食品、圖書、快消品這些低單值的產品去掉,剩下電子產品的綜合費用率其實更低。
與國美、蘇寧的綜合費用率16%相比我節約了差不多50%的成本。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在價格一模一樣的情況下,我成本永遠可以比別人低。
所以我跟國美、蘇寧拼價格,其實是拼成本。
如果我財大氣粗,成本也是16%,價格又非得比別人便宜,到最后永遠是我虧損。
這里面的信息系統,我們把它定義為整個公司的“火車頭”,是引領系統。
我們所有的業務部門都是圍繞著信息系統開展工作的,它引領我們的營銷和采購行為。
信息系統能夠網上給你訂單,連接到所有的錢,我們每一分錢跟信息系統都是相連的。
我們每一天、每一個站、每一個配送員,多一分錢少一分錢,我們在六點半前操作系統都可以拿到報告的。
我們跟供貨商結算,我們的每一分錢,都是信息系統管理起來。
我們每一件物,都是信息系統管理的,包括我們的固定資產。
我們每一件產品,每個筆記本,或者每一個牙刷,放在庫房的哪個貨架上的第幾層,或者放在哪個格子里面,這在信息系統里都能看到。
所以在客戶那里,我們的資金、我們的物、我們的人、我們的每個員工的工作(我們只有清潔工在信息系統之外,他只需要每天早晚考勤通過),都是以信息系統為基礎開展工作的。
我們每一個打包員,打完包都要掃描一下,告訴系統這個包是我打的。
這樣一來,就這一個動作我們就能知道,這個打包員一個月下來之后,你浪費了公司28米的膠帶,我們都能算出來。
你浪費了16個6號紙箱子,因為我們紙箱子有1-6號不同的規格,我們的系統可以算出來客戶這個訂單該用什么樣規格的紙箱打包。
比如說本來3號紙箱能完成,但你用4號紙箱打包——用更大的紙箱打包,對于這個打包人員來講是有好處的。
為什么?因為打包更快,他可以拿到更多提成;但是對于公司來說是浪費錢了,因為你要有更多的填充物,去把那個縫隙給它填滿。
所以箱子越大,打包員打包越快,箱子越小他還要通過擺放去調整,這樣才能把貨恰好放進去。
所以說我們的信息系統里面能夠得到很多東西。
然后就是物流系統和財務系統。
這三個系統就像一座城市的基礎設施一樣。
城市的道路合不合理,決定了將來會不會堵車,下水道好不好,會決定暴雨時會不會水淹城市,這三個系統就是京東的基礎設施。
在成本、效率之上,我們還有產品、價格和服務。
消費者不關注什么系統、成本和效率,他要的是正品行貨、價格便宜、服務要好,我們把它定義為客戶體驗層。
所有倒三角形戰略模型最后支撐的都是客戶。
客戶在我們內部并不是狹義的定義為網上的消費者,供應商和賣家也是我們的客戶。
整個倒三角的體系支撐了三類客戶共同的發展。
這一框架思路在2004年年底形成后一直沒有演變,我跟所有的投資人,包括徐新、張磊、陳小紅、沈南鵬、Yuri都是講這一思路,沒講過別的。
我們的根基扎得很深,因為我們把基礎打得很牢實。
上面的產品、價格、服務,靠著底下三個層面來支撐。
最核心的是團隊,先打造團隊,再打造三個系統,三個系統好不好就看三個系統的成本能不能降低、效率能不能提升,成本、效率有了保證之后,才有資格去講用戶體驗。
2.人事表格接下來是人事方面的幾個重要表格。
① “能力、價值觀體系”表我們招聘管培生、選人、用人、留人、升職、加薪、辭退主要就看下面這張表。
把考核指標分為兩個維度量化的話,是0分到100分,一條是能力線,一條是價值觀線。
“能力”當然好解釋,就是你做事情這種潛力,或者能量大小,或者你的績效,或者你的業績等等。
“價值觀”的評判標準就是跟我的價值觀匹配度是多少。
我們認為價值觀實際上是一個人對待他人、對待自然,還有包括人和人之間的看法,就是你怎么看待他人,怎么看待自己,怎么看待世界。
大部分價值觀是沒有好和壞的,只存在匹配和不匹配。
京東公司有我們自己的價值觀,老實說任何一家公司的價值觀實際上都是老板的價值觀,特別是一個創業企業。
創業企業的文化一定是老板個人倡導的,創業企業的價值觀一定是這個創始人的個人的價值觀。
二者永遠是匹配的,從來沒有發生過偏離。
發生偏離的時候一定亂,企業文化會亂,造成公司的混亂,最后潰敗。
員工大概分為五類。
得分都很低的這類人就是“廢鐵”,這樣的人不要,能力不行,價值觀跟你也不一樣,你要他干嘛。
價值觀跟我匹配度非常高但能力不行,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鐵”,可以鍛煉,我們給他一次培訓的機會,或者轉崗的機會。
做配送員不行就做揀貨員,揀貨員不行做打包員,營銷不行做運營管理,運營不行做財務,財務不行做行政,行政不行做 HR,總能找到適合的崗位,畢竟公司這么大。
只要價值觀跟我們一樣,給你安排合適的位置,或者培訓你一下,就變成“鋼”了。
一家公司80%的員工是“鋼”,是公司支柱。
最優秀的就是公司的高管,能力跟價值觀都是最好的,是占20%的“金子”,就是公司的主干力量。
還有一部分人是“鐵銹”,能力非常強,做產銷業績可以讓利潤暴漲,就是價值觀跟你不一樣。
做事情沒什么誠信,也沒有合作、合辦、共贏的理念,能壓到哪兒就使勁切,利潤做得很好,效益漲得高高的,但把供貨商壓榨得不行了,這樣的人不能要。
因為這種人給你帶來業績的同時,還給你的團隊帶來很大的破壞。
因為他價值觀跟你不一樣,他能力很強,所以他搞破壞的時候比“鐵”搞破壞、殺傷力要大得多。
所以發現鐵銹要堅決地、毫不猶豫地把它干掉,否則的話會一點一點把“鋼”給腐蝕了。
為什么“鋼”和“金子”是二八的比例?金子不是越多越好嗎?不是的。
因為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現金收入、股票都是有限的,當公司金子太多的時候,你沒什么資源留下這部分人。
很多初創公司,一路狂奔,培養了大量人才出來,然后公司一上市,很多員工就離職了。
說明這家企業有大量新人培養出來了,金子太多了,可企業資源養不了這么多金子,金子走了。
當金子不夠的時候,99%都是鋼,只有1%的金子,慘了,公司核心骨干、領頭羊少,這家公司業務就容易出問題,容易出事,你會發現團隊離職率特別高。
你如果發現一家企業的離職率很高的時候,往往是這個團隊金子的比例不足造成的,因為離職率是跟管理者的個人的魅力和領導力密切相關的。
在同樣的待遇、同樣的辦公環境、同樣的企業激勵計劃下,你會發現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團隊下面的離職率就是低于另外一個。
比如我們的庫房,可能分為三個打包小組或者五個打包小組,有五個打包主管,條件、待遇、體征、比例所有都一樣,但是你發現五組離職率不一樣。
這實際上跟這主管的能力高和低有關系。
能力很強的主管,你發現他底下兄弟特別有干勁,沒人愿意走,對未來充滿著希望。
他也不斷給下屬培訓,教下屬技巧,讓下屬共同提升,然后自己在升職中不斷推薦人,有什么學習機會,會向公司說這個打包員我覺得很好,將來能夠成為公司的主管。
所以當金子的比例遠遠低于20%,會導致團隊中普通員工的離職率會很高,也是不穩定的情況。
相對穩定的是二八比例。
② 高管和骨干,我們分 M(管理)系列、P(專業)系列P系列比如做研發,年薪能拿到四五百萬元,可能比 VP(副總裁)還高,他也是公司的金子,可能他不管人,一個人都不管。
我們很少通過獵頭找人才。
陳生強是徐新介紹來的,徐新說財務要正規化。
我說好,正規化可以啊。
當時給我推薦了陳生強,說有十幾年的工作經驗了,非常好。
那是 2007年年初的事情。
面試的時候我問陳生強要多少年薪,他說12萬元。
當時就把我嚇得不行了,我說我一年工資才幾萬塊錢,他拿12萬元,怎么行?最后還是徐新出面,說12萬元確實有點多了,就讓給他開6萬元,一個月5千塊錢,剩下的錢由今日資本出。
當然了,到了2008年我不用她掏了,這人我確實很喜歡,很能干,我覺得他對公司來說物有所值,給他這么高薪水是值的。
③ “人事權ABC”C上面有老板 B,B上面有老板 A。
招聘C時,必須 A和B同時同意,C的升職、加薪、辭退、發股票、獎勵、開除等一切事務也都要A和B意見一致,不允許單方決定,為了避免一個人說了算,旁邊還要有HR參與。
HR沒有權利給C升職、加薪、辭退,沒有提名權,只有審核權。
對C的提名都是A和B一塊,A不可以跳過B給C加薪和升職。
HR就是判斷員工升職加薪符不符合公司章程。
通過這種AB模式就避免了公司單一員工決定生殺的權力。
我們還有一張關于“財權 ABC”的表。
隨著公司擴張,當員工數量到達一萬人以上的時候我們開始制定規則了。
比如2010年的時候,有一次我們開月度溝通會,高管跟我抱怨說有些文件最多一次需要八九個人簽字,供應商跟我們要筆錢,光簽字就簽了兩三天。
我一想,這可真不行,最后制定了ABC原則。
C所有的支出,比如100萬元,根據簽字人的權限,找上級老板B和A,A、B加上財務人員共三個人,任何一筆支出,哪怕5億元的支出,三個人簽字就可以了,從此簡單多了。
④ 團隊管理關于團隊管理,我們有幾個原則。
第一個叫“8150原則”。
任何一個管理人員,最低必須管8個人,為了減少公司的管理層級。
很多公司比如一個VP(Vice President,高層副級人物)管著兩個總監,一個總監要管兩個高級經理。
在京東,我們就把兩個總監直接砍掉,四個高級經理直接向VP匯報。
超過15個人才可以拆分。
任何管理者手下不能少于8個人,少于8個人就不需要你了,把你撤掉,讓你上面的人直接管你下面的人,減少管理層級。
50是最基層的管理人員下轄統一工種,超過 50人才可以設立另外的管理者。
比如打包員,一個打包主管必須管50個人,只有超過50個人才可以變成兩個打包主管,因為工種比較單一,沒必要設置太多的主管。
慢慢地人多了之后,發現好多人開始光發號施令不干活了。
原先一個VP(Vice President,高層副級人物)就管兩個總監,一個總監管兩個高級經理,一個高級經理管兩個經理,一個經理管兩個主管……就管兩個人,很輕松。
不如把總監、高級經理兩層都去掉,一個VP管8個經理得了。
到今天為止,我跟十多萬名員工之間只隔了五級。
這樣就解決了公司的管理層級問題,避免管理層太多,決策鏈條太長,組織效率低效。
避免公司人浮于事,官太多,人太少。
第二個就是“一拖二原則”。
每一個新來的管理者從原單位最多帶2個人過來,防止形成幫派。
如果帶的人多怎么辦?也歡迎,去別的部門。
大概是兩年前制定的這個規則,實踐中得來的。
有一次我們發現某個部門來了一個總監,從傳統行業來的,他工作了一段時間發現挺好,又從原公司帶了 13個人來,基本上把他原單位的那個部門全搬來了。
這個總監的業績很好,但是有一天發現,這個部門一直就是維持十幾個人,新人都進不去。
我說這不行,得把人分到別的部門去,不服從的全開除。
寧愿這個部門癱瘓兩年,也不允許拉幫結派。
比如我們發現有人“三觀”不正的時候,就立馬讓其走人,之后部門癱瘓三個月,三個月就三個月,我不在乎這三個月,甚至三年都不在乎。
很多公司是一個部門來一個頭兒,帶了很多原部門的人。
等這個頭兒走的時候,發現這些人都走了。
這樣是非常可怕的,走的時候損失也很大,我們不可以。
這可都是出了事之后我們經過反思才定下這些原則的。
我們還有“24小時決策制”。
就是說管理者收到任何一個請示的時候,從我這兒開始,所有人必須在 24小時之內給下屬清晰明確的回答,Yes or No,或者別的指示都可以。
絕對不允許說再考慮考慮之類的話。
你可以考慮,但不能超過24小時。
你若飛到美國,途中飛行14個小時落地了,你還有10個小時考慮。
我們全球飛行時間最長的是17個小時,下了飛機,還有7個小時的決策時間。
這個原則是怎么來的呢?很多人出了事之后,追根溯源,發現事情往往是卡在了某一個員工那里。
員工的解釋是:哎喲,我當時在開一個會,開會之前我收到郵件讀了郵件,可著急開會來不及回郵件,開完會之后我又忘了。
歸根結底就是沒有及時給下屬做出指示,導致后來出事了。
所以現在要求所有上級在收到下級請示時,必須在24小時之內明確地給出答復,而且不能是含糊的答復。
我們還有“backup(備份)原則”。
就是說如果某員工升職了,兩年之內他必須找人接替原來的位置,也就是找到指定的、公司認可的人員做后備,如果兩年之內找不到人,就要被辭退。
公司提供升職的機會,但如果沒有backup,對不起,就升不了職。
這是確保公司必須有人員備份,不會因為一個高管人員的離職使業務癱瘓。
很多人說,我有替補人員也害怕。
因為很容易被替代,在京東,我沒有說誰是絕對安全的,我都不是。
如果說這家公司業績非常糟糕的話,我是有股票言語權的,但是我沒有非要做這個公司的CEO,每個人要為公司考慮。
還有“NO(不)原則”。
就是只有兩種情況不能說No,第一種就是沒有事實或數據能夠證明別人的需求是不正確的,你不能說No;第二種是有利于用戶體驗提升的,你不能說No。
還有“333原則”,就是匯報不允許超過3頁PPT,開會不允許超過30分鐘,同一個議題的PK不允許超過三次。
我們只有“能力、價值觀體系”是借鑒GE公司的,其實那是GE公司的一個管理框架。
我們的管理體系都是靠自己從實踐中總結來的,別的企業是不是類似其實我也不知道,但是絕對沒有抄襲別人。
劉強東在《我的創業史》中說道:如果一家公司失敗了,絕對不是因為錢的問題,是團隊出了問題。
公司成功和失敗永遠是團隊的問題。
或許這就是京東為什么能度過此次危機的原因——公司的成功和失敗是團隊的問題。
因此,他劉強東一個人出現問題,不會導致京東整體出現危機。
下一篇:武漢會成為互聯網教育“新高地”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快餐帝國上市首日 上市首日暴漲隨后跌破發行價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