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要說這幾天的網絡熱詞,鄧亞萍和20億元絕對算得上其中一個。
事件的緣起,是此前鄧亞萍掌舵的一家叫做即刻搜索網站的關閉,隨后,傳言便甚囂塵上,稱其在幾年時間內虧掉20億元,且還發生了“失聯”行為。
不過,鄧亞萍本人很快便現身,粉碎了“失聯”傳言,但對于自己商業上的失敗,她卻沒有做更多的解釋。
其實,不管20億元還是2億元,鄧亞萍這次生意 做砸了,是不爭的事實。
而此前的相關數據也顯示,這家叫做即刻搜索的企業,在國內搜索引擎市場中的占用率僅有千分之一,基本可以說是無人問津。
“競技體育與互聯網工作有非常多相似的地方,兩者都非常崇尚實力又追求技術,同時也都非常崇拜英雄”“不懂市場”的CEO在國內,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鄧亞萍,這位獲得過18次世界冠軍的乒乓球選手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眼中的“英雄人物”。
即便是退役后,她的人生經歷在外人看來依舊奪目——1997年,退役后進入清華大學進修;2001年,成為北京申奧團成員之一,北京申奧形象大使;2008年,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同年,鄧亞萍獲任北京奧運村村長;2009年,擔任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2010年,出任人民日報社副秘書長兼人民搜索網絡股份公司總經理……如果說,之前的一段段經歷,鄧亞萍都可謂順風順水的話,恐怕連她自己都沒有想到,從商以來付出的這許多努力,會以完全失敗而告終。
其實稍加留意就可以發現,鄧亞萍掌舵的這家企業實力相當雄厚,它是《人民日報》社和人民網控股的企業,基本上可以看做一家“國有制企業”。
在互聯網搜索業務上,只有《人民日報》的“即刻搜索”和新華社的“盤古搜索”,是真正搜索業務上的“國家隊”。
而上任伊始,鄧亞萍對此也傾注了大量心力。
據悉,剛剛履新時,她就拉來了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原副院長劉駿、前谷歌總部數據中心工程師王江、安卓1.0系統開發參與者錢江等人,組建了一支技術隊伍,公司規模也由初創時期的百余號人攀升至巔峰時期的超四百人。
雖然外界質疑她是一個不懂互聯網市場的“外行人”,但憑著做運動員時的那股信心和勇氣,鄧亞萍幾乎不為所動。
“競技體育與互聯網工作有非常多相似的地方。
兩者都非常崇尚實力又追求技術,同時也都非常崇拜英雄。
”在一次公共場合,她曾經這樣說道。
而工作中,鄧亞萍也可謂愛崗敬業。
據即刻搜索的員工透露,她常常8點半前就到崗,晚上7點半后還沒有走,“經常加班”。
可惜的是,如此敬業的表現并 沒有收獲好的結果,即刻搜索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
很長一段時間里,即刻搜索的市場份額幾乎為零,甚至比排名極為靠后的另一家網站有道搜索還要少。
此后,由于長期虧損,即刻搜索不得不選擇了關閉。
如今,登錄原即刻搜索的網址,進入的是一家叫做中國搜索的網站,網站顯示,其由中央七大新聞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和中新社聯手創辦。
而鄧亞萍本人身上,也由此去掉了一個企業家的光環。
現在,談及鄧亞萍做互聯網的失敗經歷,有人認為她缺少了那么一點草根思維,而這,也確是習慣在“聚光燈”下的鄧亞萍所不曾考慮的。
“盡管商場上活躍著一批從賽場走來的體育明星,但事實上,體育明星辦實業十有八九都以失敗告終”群體式艱難事實上,鄧亞萍的經歷只是體育界名人的一個縮影。
一直以來,從運動員轉型經商者不在少數,從最早締造運動品牌的李寧,到現在的姚明、李小鵬等等一干退役的知名運動員,在商海中大多是摸著石頭過河。
只不過,商場遠遠要比賽場復雜得多,記者留意到,群體式艱難,似乎已成為體育界名人經商的一大怪圈。
說起體育名人經商的成功案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李寧。
1990年,退役后的李寧投入商海,在不到10年時間,便創造了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諸多奇跡,以其名字命名的系列體育產品,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名牌。
然而,在經歷了長時間的高增長軌道之后,李寧公司也開始走下坡路。
相關數據顯示,到今年為止,它已經連續虧損超過四年。
記者了解到,2014年上半年,李寧公司花了6個月的時間關掉了244間店鋪,取消了3個經銷商,但下跌勢頭并沒有被控制住。
作為第一個下海大獲成功的體壇名將,曾有難得的歷史機遇擺在李寧面前。
比如北京奧運會前后,國人高漲的體育熱情,以及李寧作為主火炬手的精彩亮相,都給企業走向更高創造了條件。
“我們沒有把握好,沒有能夠真正把資源集中在中國市場,沒有更集中在核心業務上。
”他說。
無獨有偶。
同樣享有極高知名度的姚明,在商場上的表現也比其在運動場上遜色得多。
記者留意到,退役后,姚明的投資之路也漸次開啟。
短短幾年時間,投資的領域便涉及餐飲、房產、音樂、股票、籃球俱樂部、電影、購物網站等行業,可謂十分廣泛。
然而,廣泛的投資并沒有給姚明帶來廣泛的收益。
幾年前,姚明豪擲300萬美元投資了一個叫做巨鯨音樂的網站,理由僅僅是他喜歡音樂,而且支持正版。
自此巨鯨就和姚明二字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姚明也在多個場合提到過這個他所投資的音樂網站,關注度一度頗為可觀。
然而,去年這家網站卻突然關閉,讓姚明的300萬首輪投資與數百萬追加投資成為了他商業生涯中尷尬的一景。
另一個投資失敗的對象是他曾經的母隊:上海東方大鯊魚俱樂部。
自姚明涉足CBA投資以來,這已經讓他虧損了數千萬元。
盡管姚明對球隊的規劃堪稱一流,但這個完全職業化的俱樂部卻在半職業化的CBA聯賽面前被狠狠挫敗。
不過,姚明似乎并沒有被幾次失敗的投資經歷困擾,此后,他又進軍自己并不熟悉的金融業,相繼參與了一家股權投資基金公司的籌建,以及接手了另一家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但從目前來看,付出能否獲得同等回報依舊是一個未知數。
事實上,對于體育名人經商的群體式艱難,李寧曾經有過這樣感慨:“盡管商場上活躍著一批從賽場走來的體育明星,但事實上,體育明星辦實業十有八九都以失敗告終。
畢竟商場不同于競技場,搞體育可以并不表示你經商就可以,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這似乎也道出了這種現象的根本所在:很多體育名人做生意靠的是消耗服役時積累的人氣,但人氣漸退后,合理的模式和方向才是成功的保證。
下一篇:給你十個理由 創業公司成為大企業的“香餑餑”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一家AV公司從創業到上市的故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