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編者按:本文作者沙梓社,《iOS應用逆向工程》第一作者,以技術合伙人身份創業18個月。
本系列文章是他結合自己在整個過程中對人、事、物的深度思考,對初次創業的剖析和總結。
本篇文章是系列文章中的一篇,來源于 iOS逆向工程論壇。
創業伊始,我對自己的定位是:創業創業,既然要開創事業,前期肯定是要盡可能貢獻,而不是索取。
初次創業,沒有經驗,所以也要持續學習,提高自己,跟上創業的步伐。
在創業的前6個月,我認為自己要學習的東西,主要是找出創業成功案例的一些共同點,作為參考標準。
這期間我的業余時間主要花在了閱覽創業相關的信息上:通讀了知乎出版的《創業時,我們在知乎聊什么?》;加了一些創業人士的微信,遍覽朋友圈里的創業文章及各種訪談;閱讀了36kr、i黑馬、青年創業網、創業邦上的大多數文章;通讀了Peter Thiel的《從零到一》。
半年過去了,我以為經過這段時間的強化閱讀,自己已經快速掌握了創業理論知識,覺得不過如此嘛,從0到1應該沒啥問題了。
這不就是互聯網的“快”嘛!那時,我們的1.0產品剛剛上線,需要推廣,而公司手頭拮據,沒有經費,就要求我們盡可能采取不花錢的方式把事兒辦了。
其實不花錢做推廣,在互聯網界確實是有先河的,就是大家應該聽說過的“Growth Hack”。
最為業界稱道的,是Airbnb在創業早期通過這種方式從Craigslist獲取到大量用戶的案例。
于是我就想搜搜Growth Hack的資料,看能不能不走尋常路,為1.0產品獲取到一些用戶。
搜著搜著,我無意中看到了一個網友說的一段話:因為我當時一心只想找一個現成的解決方案,所以對這段話沒太在意。
可惜經過幾天的搜索,我并沒有搜到適用于1.0產品的現成Growth Hack方案,但這句話卻時不時在我腦子里冒出來。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我就又把這段話找出來反復地看,琢磨它為什么留給我這么深的印象。
盡量去揣摩作者想表達的意思之后,我就意識到,自己的格局太小了,而且太急躁了:用了半年時間,囫圇吞棗地過了一大堆創業信息,都還沒消化完呢,紙上談兵只怕是都做不到,就“天晴了雨停了,我又覺得我行了”,想要開始趕緊進入下一階段。
再一個,看的這些東西,作者是否靠譜、內容質量如何、軟文痕跡多少、文章內涵深淺,幾乎都沒怎么考慮。
我盲目地去追求“看過”,卻忽略了自己有沒有“看懂”,實在是太膚淺了。
當然了,最終的結果就是,這半年看過的東西,都只能算是信息,而不能算是知識,所以也都忘得差不多了,基本上沒有對我起到幫助。
這個坑踩過之后,現在自己就明白了:互聯網的“快”不是揠苗助長,更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厚積薄發之后的四兩撥千斤,是修煉內功之后的一錘定音。
磨刀不誤砍柴工,別急,別急。
從那以后,我就開始有意讓自己“慢”下來:剛創業的時候,風風火火,覺得“時間就是金錢”,跟人聊天時,別人話還沒說完,就上趕著表達自己的觀點;現在淡定多了,先等別人把話說完,想想別人要表達的意思,再根據這個意思來回復。
結果我發現,雖然我的回復變慢了,但回復的內容更精準了,別人更能理解我的意思了,反而提高了溝通效率;不再貪大求全、一目十行地專攻創業書籍,而是全面地評估書本的作者、題目、內容、評價,從中遴選出真正經典、優秀的書,然后邊精讀邊做讀書筆記;結果我發現,雖然我看的東西少了,但是汲取的養分更多了,代入感更強了,更能理解作者想傳達的意思了,反而增加了我的思想深度;在接到一個比較急的需求時,不再馬上動手寫代碼,而是先跟需求方充分溝通,搞清這個需求的上下文關系,和最終想要解決的問題;再結合上下文,針對問題本身評估最優解決方案,并跟需求方進一步溝通,確認方案可行性;最后根據確認的方案來劃分功能模塊、設計代碼架構、上機編寫代碼,一氣呵成地完成最后一擊。
結果我發現,雖然看似增加了很多步驟,實際上整個思路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更強了,解決方案反而又好又快。
不再火急火燎地 做,就有了更多時間去洞隱燭微地 想。
欲速則不達,此時我認識到,創業的方方面面,都不可能有“速成”方案;創業中碰到的各種問題,最根本(和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不斷提高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想清楚了這一點,我就知道自己要學些什么東西了,那就是去書本上、現實中結識那些注定載入史冊的人物,去觀察他們的優點,并深度挖掘他們優點的來源,然后“偷師”目前觀察下來,我總結出了一些最重要的素質;肯定有遺漏,一定有疏忽,請跟帖發表您的高見。
成功素質1:一萬小時與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概念,我是從張銀奎老師那里了解到的。
它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跟我在《透過現象看本質 - 寫在觀看WWDC 2016 Keynote之后》(參考文末閱讀)一文中所描述的通過深入思考來探尋事物本質 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不知道多少讀者朋友曾有過因探尋到事物本質而恍然大悟,豁然開朗的感覺;曾有過因格物致知而一葉知秋,舉一反三的經歷,那種感覺棒極了。
要想達到格物致知的境界,一般要經過一萬小時的訓練。
一萬小時定律主要是指: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堅持一萬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同時,也有新的報道說,光一萬小時還不夠,必須得是一萬小時的刻意訓練(deliberate practice);我比較同意后一種說法。
一個人的時間 刻意 花在了某件事上,說明他對待這件事的態度不是渾渾噩噩地被動接受,而是經過規劃地主動出擊。
這一點,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為行業頂尖10%人群的核心因素;創業這件事,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一定成功,但是由那些渾渾噩噩的人來做,一定沒戲。
當然,我們的目的不是一萬小時,而是 積累經驗 與 格物致知。
但是據我觀察,絕大多數人即使做了一萬小時,也僅能達到積累經驗的效果,遠不能格物致知。
后者作為更高級的素質,它的意義在于幫助我們習得觸類旁通技能。
不要小看這個技能,那些在某一行業已經成功,轉行到另一行業仍然可以“白手起家”的大牛,都是這個技能的受益者。
這是因為,很多行業在原理或者本質層面是相通的;例如當你熟練掌握了C代碼的編寫后轉型Java,那么你熟練掌握Java所需的時間會遠少于一萬小時,就是這個道理。
好的創業機會,大都其貌不揚但潛力十足。
在這種“冷門”領域,大家的從業時間和經驗積累都大差不差,此時能幫助我們拉開和競爭對手之間差距的,也只有寄希望于我們因為“格”得比其他人深,從而瞄得比其他人準,想得比其他人遠,做得比其他人快了。
成功素質2:產品意識與用戶思維喬布斯在《遺失的訪談》(參考文末閱讀)里說:如今的IT行業,技術人員的工作已經非常細化,往往只需要把自己專業技術相關的一畝三分地耕好就可以交差了;他們往往是缺乏產品意識和用戶思維的。
舉個例子,我在去參加2016年中國國際機器人展覽會時,向在場的技術人員詢問機器人的作用:“這個機器人可以干嘛?”得到的主要是這樣的回復:我們的這款機器人配備了先進的語音識別技術和人工智能,頭部安裝的3個攝像頭都是500萬像素的,肚子里還加裝了陀螺儀。
作為技術宅,我當然可以理解這種回復。
但是作為用戶,我根本不關心你用的是什么技術好嗎,我關心的僅僅是你的產品能幫我解決什么問題,解決的好不好,解決方案劃不劃算。
于是,銷售人員出場了:這款機器人可以用3種語言跟你說話,而且在對話時會把臉朝向你;你到處走動的時候,他還可以跟著你。
嗯,比技術人員稍微強一點,起碼是在講產品了。
但是,我為什么要用3種語言跟機器人說話啊喂!我在屋子里走的時候,為什么會想要一個機器人跟著啊喂!我去上廁所的時候,機器人盯著我看,多尷尬啊喂!既然提到了銷售人員,我就多說兩句。
因為上家公司是互聯網+房地產,所以有機會接觸到一些房地產公司銷售人員,俗稱“中介”。
受國家粗放型發展方式的影響,很多傳統公司主要是依靠吃飯喝酒打交道來建立銷售渠道,對產品(不一定是實體產品)本身的要求相對互聯網公司來說是比較低的。
傳統公司的銷售人員,因為對互聯網行業較為陌生,他們對“產品”很可能是沒有切身體會的。
一個潛在的坑是,傳統行業的資深銷售們在賺到第一桶金后,往往把這歸功于他們對 業務和產品 的熟知,其實不然,銷售可能才是第一功臣。
他們對業務的理解程度之低,對產品的認識程度之淺,因為“身在此山中”的緣故,可能連他們本身都難以察覺。
個人建議,當我們準備跟傳統公司的銷售展開合作時,千萬不要停留在他們的高收入表象上,一定要深入考察他對業務的理解程度深不深,他對產品的認識程度夠不夠,他跟你交談時的銷售味道重不重。
回到剛才的例子,符合我個人標準的回答,大概是這樣的:這款機器人主要用于家里大人上班去之后,對小朋友的陪伴和看管。
小朋友可以跟機器人用英語對話,來練習英語口語;還會跟著小朋友,萬一小朋友摔了打了有什么意外,或者機器人在屋子里發現了陌生的面孔,可以馬上短信報告正在上班的家長。
站在用戶的角度,把這個產品能干嘛,使用場景是什么,簡潔明了地說清楚。
如果用戶表現出來了興趣,就多說一點:我們的公司是由斯坦福大學的3位歸國博士在08年創立的,在機器人領域有深厚的積累和獨到的優勢。
我們的機器人核心技術全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外觀由樂高公司根據他們在兒童領域的多年經驗設計,顏色明快鮮艷,線條流暢圓潤,小朋友非常喜歡,玩的時候也不會傷到自己;外殼由制造火箭外殼的工廠制造,采用環保材料,質量很好,放在家里也不用擔心影響空氣。
這次展會我們帶來了20個機器人,賣得就剩3套了。
您也可以在我們的官網上選購,我們會給您免運費送貨到家并現場安裝試用。
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撥打我們的電話400-123-4567,我們是7天無理由退換貨,1年憑發票質保的,免去您的后顧之憂。
再從技術、設計、制造、售后等方面,把產品給介紹清楚。
如果我當時得到的是這樣的回答,一定當場掏錢買一個;下次創業,把這位工作人員挖到我的公司。
歸根到底,創業要做用戶想要的優秀產品。
產品好了,推廣、運營、銷售的腰板就硬了,很多事情就順理成章了;產品是王道啊!成功素質3:高品位與大格局在我們iOS界,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在微博上,不少iOS工程師(其中不乏能力比我強的)會比照某一款App的界面,依葫蘆畫瓢地把這個界面重寫一遍,很多人甚至明確表示,自己就是在“高仿”。
模仿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從界面的設計和實現來說,很多人參照的App本身就不怎么樣,根本沒有高仿的價值 —— 高仿愛馬仕很多,有誰高仿貴人鳥嗎?為什么非要把自己限制在高仿這樣一條比較low的道路上呢?每當看到這樣的朋友,我的腦海中就出現這樣一幅畫面:一個人天資聰穎,沉下心來,練就一身好武藝,磨出一把屠龍刀。
然后他開個路邊攤,用這把刀去殺雞,邊殺邊吆喝,這樣殺的雞適合做炸雞,那樣殺的雞適合做白斬雞,怎么樣殺的雞適合做燒雞。
食客邊吃邊說,哎呀真好吃,外焦里嫩,鮮香撲鼻,真是良心店家;我卻只會可惜了一個人才和一把好刀啊。
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
如果我們創業的目標就是為了一年賺100萬,吃300塊的自助餐不心疼,那就別創業了,找個人流量大的地方開個奶茶店好了。
成功素質4:識人的慧眼現下江湖,單打獨斗早就過時了,必須團隊作戰。
喬布斯在《遺失的訪談》里說:當然,我們的祖先也有不亞于喬布斯的智慧: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在商場里,人才的搶手程度只可能比你想象得更激烈。
名校畢業、簡歷漂亮的人才,是最顯眼的璞玉,早已被大公司(對于創業公司來說,天使輪之后的都可以算大公司)捷足先登;作為創業公司,論福利待遇、職業風險、工作穩定,沒有一樣比得過大公司。
如果我們再缺少一雙沙里淘金的慧眼,在用人識人方面,我們拿什么跟大公司PK?成功素質5:互聯網思維我理解的互聯網思維,核心在于把一個原來不夠標準化的解決方案,盡可能改造得:1、標準化2、無需人工操作3、可以快速復制以阿里巴巴的拳頭產品淘寶為例,它提供的解決方案,解決的是 讓散戶可以輕松開店賣東西 的問題。
在淘寶出現以前,賣家要開個店,得經歷到處選址、講價、裝修等等一系列沒有明確操作標準的步驟,過程中還要跟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繁瑣麻煩,坑也多。
而開淘寶店的整套標準流程已經成型,任何地區的任何用戶都可以完全自主地輕松開店,除了客服與保障之外,阿里巴巴幾乎不需要再投入其他人力。
這個解決方案滿足了標準化、非人工、可快速復制的特點,是一個成功的互聯網產品。
相比起來,各類外包公司就不算是我口中的互聯網公司。
因為絕大多數客戶的需求都是不同的,所以外包公司需要針對每個客戶的需求,來定制化不同的產品(即便定制程度不同)。
既然定制,就是個非標準化的東西,需要人工涉入交流,且無法復制,或者說復制了也沒用,反正下一個客戶的需求也會變。
如果創業者沒有互聯網思維,產品就無法迎來病毒式增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的資源跟不上。
這樣的話,公司就注定做不大,那坦白說,還真不如去賣奶茶。
成功素質6:彎道超車意識在一些領域,別人已經領先我們5~10年甚至更久,如果正面競爭,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但是如果在分析判斷清楚行業發展趨勢的前提下,一邊在傳統落后領域(直道)奮力追趕,一邊在新興潛力領域(彎道)謀劃布局,就可能起到后來居上的效果。
舉個例子,汽車行業的發展,國外領先國內不知道多少年。
比亞迪如果去跟沃爾沃拼發動機,那必須死得透透的;但是如果去跟沃爾沃拼電動汽車,甚至直接拼電池,那贏得妥妥的。
未來出于環保和性能考慮,電動車慢慢多起來,機動車慢慢少下去,應該是大趨勢;那在這個大趨勢下,“電動”就是彎道,比亞迪超車沃爾沃,就是能預見的結果了。
再舉個例子。
中國無償援助非洲一些國家,是不少國人詬病的事情之一,很多人說,你看美國就不搭理非洲,國家亂花納稅人的錢。
但是國家的邏輯是這樣:給非洲錢,指定非洲只能買中國制造;非洲買了中國制造,既盤活了國內企業現金流,中國制造又占領了非洲市場;非洲人對中國制造有感情,對中國人有感情,非洲的豐富資源就是中國的近水樓臺;中國發展起來了,制造工藝更好了;非洲發展起來了,中國的制造業就可以搬到非洲,成本反而更低了。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制造的競爭優勢就更大了,壟斷市場就是能預見的結果了。
中國發展得更好,帶動非洲發展得更好,肯定是大趨勢;在這個大趨勢下,“非洲”就是彎道,中國超車美國,就是能預見的結果了。
舉最后一個例子。
我在《iOS應用逆向工程》上的序言部分也寫道,在2009年我攻讀碩士選擇專業方向時,曾在風頭正勁的Windows和初出茅廬的iOS之間徘徊。
正是因為我狗屎運地預測到了iOS和移動互聯網的大趨勢,借用了“iOS”這個彎道,才在行業貢獻這個角度上成功超車了那些在Windows方面比我經驗多10年的前輩。
當然,彎道超車的前提是知道彎道在哪里,這就又需要格物致知的素質來輔助我們的判斷。
當然,除了以上6條,什么一定要吃苦耐勞啦,不能是打工心態啦,也是很重要的素質。
但是這些相對更常識,大家普遍已經有了這些意識,所以就不再贅述了;而從我不長的創業經歷來看,以上6點素質,是許多人忽略,或者認識不深的,因此每條都單獨拎出來說說,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下一篇:高爾夫球比賽帶給創業者的五點啟示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當創業的風停下來,很多豬也從天上掉下來的時候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