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博終端機在某些企業家和風投家眼里可能有點另類,甚至可能是個已經落伍的東西。
在如今這個網絡年代,人人都能從互聯網和開源大數據工具上獲得免費的信息,而彭博終端這個基本上是由第三方數據和分析工具攢在一塊兒的東西居然還好意思跟用戶收錢。
另外大家也經常能聽見有人報怨它的界面像80年代的產物。
現在包括金融服務業在內的許多行業都在加速“松綁”,但彭博終端機是個典型的“捆綁銷售”產品:它只有一個產品,一個價格,但是它有3000多個功能,這就意味著普通用戶頂多能用上其中的一小部分功能。
但是全球有32萬多人每年都花2萬美金使用這個東西。
如果你覺得彭博終端面向的市場對于那些有闖勁、有頭腦的創業公司來說是個完美機會,那么你并不是唯一一個有這種想法的人。
我曾在彭博創投(Bloomberg Ventures)工作過四年,在那期間以及我離開以后,我曾無數次聽到過關于這個話題的討論。
尤其是最近《機構投資人》雜志(Institutional Investor )上的一篇文章稱,“打倒彭博的競賽已經打響了”,還有一篇單獨的文章特別提到了我在Estimize和Kensho公司的朋友們,稱他們是“瞄準彭博”的創業公司。
近年來,彭博終端已經見證了很多潛在競爭者的興衰。
不時有新的金融數據創業公司曇花一現,有的高調,有的低調,都試圖挑戰彭博終端的某些功能。
不過這些公司最終都很快就消失了,有的關門大吉,有的轉行,還有的被人收購。
究竟是為什么?那些做金融數據的創業公司的出路究竟在哪? 首先,彭博并不是那種人浮于事的守成型公司。
我可能是在彭博創投喝Kool-Aid飲料喝得太多了,但是彭博留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彭博不久前自己也是一家創業公司,它有一個強大的品牌,雄厚的財力,高度競爭的文化,而且它的這款產品也是花了幾十億美元的研發費用、耗時數年時間才開發出來的。
它的技術平臺基本上永遠不會過時,也不會落后,而且背后還有出色的客服團隊在提供支持。
但現實中也不乏出色的守成公司被新進者顛覆的例子。
因此,說不定有其它原因可以解釋,為什么直到現在創業公司還無法對彭博終端形成威脅。
幾點原因 (1)強大的網絡效應的保護。
首先,人們經常誤解了彭博終端獲得長期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彭博終端除了數據和分析工具是賣點之外,更主要的是它本身基本上就是一個網絡。
實際上它可能還是世界上第一個社交網絡,只不過當年這個詞還沒有誕生。
雖然現在有些人認為彭博終端作為一種身份象征的地位已經開始削弱了,但過去幾十年,“彭博機”一直是專業金融人士互相聯絡的利器(無論是工作上的還是非工作上的往來)。
在它的目標市場上,可以說大家整天都在用它,通過它與同事、客戶和合作伙伴進行溝通聯絡。
而像Facebook、Dropbox、Gmail等基于網絡的服務由于經常被金融服務公司封住,在這方面反而沒有什么建樹——起碼在用電腦溝通方面是這樣的。
(2)它是很多小眾產品的集合。
對于金融數據界來說,每個資產類別(包括其亞種)都有相當的特殊性,人們可以針對每個資產類別做出一個基本上完全不同的產品。
這不僅需要深厚的專業知識,也需要大量精力和財力,才能滿足每一個規模相對較小的用戶群(有時搞某一種資產類別的人全球加起來也只有幾萬人)。
彭博一開始做的是固定收入數據,這么多年走過來,一路憑借雄厚的財力逐漸攻克了其它資產類別(而且直到今天,彭博的這種努力還在繼續)。
所以要挑戰彭博的地位,并不是研制一個“萬金油”式產品那么簡單,而是要投入海量的風險資金,在所有這些小眾領域都打造一個直接的競爭對手。
(3)不光是技術之爭。
要想大范圍地提供金融數據,并不只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所以不是光靠研究出更好的收集和展示數據的技術就能解決問題。
至少在現階段,彭博終端背后已經有一張龐大的人力網絡、關系網絡和數據提供商的合同網絡支持它很多年了。
(4)它是一個用于執行極為重要的任務的產品。
這是很關鍵的一點。
在金融界,人們靠數據來做大賭局,所以絕對的精確性和可靠性必不可少。
因此人們在試用新產品的時候難免心里會七上八下,尤其當它還是一家創業公司的產品。
就像《機構投資人》的那篇文章中所講的一樣,彭博終端業務由于宏觀因素而受到了一些打擊(比如華爾街相關工作崗位的減少,以及全球范圍內由傳統電腦數據向數據饋送轉變)。
但是綜上所述,我認為彭博終端短期內不可能被任何創業公司完全“打倒”。
而且我認為對于創業公司來說,就算他們能拿到大量風投資金,要想直接與彭博終端的任何核心功能競爭(松綁)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并不是說完全不可能實現,我只是覺得如果創業公司把自己定位得離彭博遠一點,或許有機會摘到一些更容易摘到的果子。
金融數據的商機在哪里? 雖然我認為創業公司研發出能取代彭博終端的產品的可能性很小【研發出能取代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或Factset的產品的可能性也很渺茫】,但我認為在彭博終端的“周邊”和“下方”依然存在可以作為的空間——也就是說去開拓彭博不太可能想去涉足的領域。
尤其是我認為如果能把某些精華的互聯網理念和流程(比如網絡、眾包等)以及新技術(大數據)帶到金融數據界,還是有機會的,比如: (1)金融網絡/社區。
就像彭博終端所做的一樣,如果能把金融數據、分析工具和社區糅合在一起,也許會產生一些商機。
資本市場歷來不太有分享的文化(其中有很多微妙之處,我懂的),這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金融投資的天性。
但是至少在某些領域,隨著數碼一代在機構內部得到晉升,這種文化也會發展變化。
這個領域除了早期試水者Stocktwits和Covestor之外(他們主要瞄準非專業群體),現在面向專業人士的社區還包括一開始主要面向買方分析師、但現在已經發展得更廣的SumZero。
另外還有稍晚時候一些面世的Quantopian,它是一個算法交易社區,很多科學背景的人和搞數量分析的人都在這里分享算法和策略。
早期創業公司ThinkNum認為金融模型應該被分享,而且它想建設一個像“Github”一樣的金融模型庫。
大家可以想想,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可以分享的? (2)應用商店。
做應用商店是利用一大批專業的第三方開發者賺錢的一種有意思的方式(彭博也在兩年前開了自己的應用商店)。
比如OpenFin公司就提供了部署內部應用商店所需要的基礎架構,解決了必要的合法性、安全性和互用性(也就是讓數據從一個工具流動到另一個工具)的問題。
用內部應用商店基礎架構網羅一系列最好用的應用(比如能提供HTML5金融表格包括技術分析工具的ChartIQ),不失為開拓彭博終端“下方”市場的一個好辦法,也就是瞄準那些買不起整套彭博終端架構的公司,使他們可以選擇一系列實際需要的應用,在他們的環境中為他們服務。
(3)數據眾包。
從Estimize(從事分析預測眾包)和Premise(把宏觀經濟數據眾包給世界各地通過智能手機工作的很多人)來看,一種全新的捕捉金融數據的方式已經誕生了。
金融數據搜索引擎Quandl已經通過網頁信息采集和眾包社區貢獻的方式匯總了800多萬個金融和經濟數據集。
一旦這樣的數據平臺建立起來,第三方開發者能否在上面添加分析工具和虛擬化工具,最終形成某種眾包模式的“終端”,讓它至少能執行某些不是特別重要的、或者某些不需要實時完成的任務呢? (4)大數據分析。
從數據中提取信號無疑是金融數據界的終極游戲,有一些有意思的創業公司也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比如為華爾街提供社交數據分析的Dataminr,和號稱要“為金融界帶來一場智能助手革命”的Kensho。
在市場定位上,現在還不清楚這些技術與彭博終端形成了什么程度的競爭,或者是否具備與之競爭的潛力(彭博終端在社交數據方面也非常活躍)。
創業公司的企業家和風投資本家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是,某些根深蒂固的平臺已經占據了市場利潤最豐厚的領域,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才能把這些業務擴展為幾十億美元的生意。
但總體上我認為將有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進入金融數據領域尋找機會,而且某些公司的確有取勝的可能。
我很愿意看到金融數據界的進化會沿著什么路線發展。
下一篇:人大原招生處長蔡榮生南京被捕 受賄千余萬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BAT之下 創業者的機會在哪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