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這四種人我不會投 寫一篇會掉粉的文章,若有得罪勿怪,請切勿對號入座。
話雖然不好聽,不過都是我掏心窩子的話。
1、年齡超過45歲的不投 雖然說宗慶后42歲創辦娃哈哈,任正非44歲創辦華為,陶華碧49歲創辦老干媽,但是對于專注在互聯網、TMT行業的投資的梅花天使來說,如果創業者的年齡超過了45歲,投資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簡單分析一下,45歲才開始過創業這條獨木橋,尤其選在互聯網領域創業的,一般會有兩種人,一種是之前沒什么積累,在任何領域都是淺嘗輒止,沒有自己的專業領域,簡單來講就是事業上不是那么“如意”,對自己不是那么滿意,覺得互聯網領域造富能力特別強而且看起來好像也沒有什么難的,想趁著“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做最后一搏,但這種人不管是創業還是打工,也依然會淺嘗輒止;另一種是之前已經有所成就,也有些積蓄,但這種人通常會更迷信自己之前的成功經驗,也很難真正打開心胸引進年輕團隊,同時通常已經在管理崗位上待了多年,對一線的實際操作其實不那么熟悉,坦白講可能已經不太懂得互聯網的“玩法”。
2、張嘴就是“資源”、“人脈”的不投 有這么一種人,張嘴就是我在xxx有什么資源,我跟xxx(某大公司或利益相關部門)很熟,甚至還會一邊介紹一邊打開手機翻出幾張跟xx大佬的合影來,so what?我們要投的是創業者,不是交際花。
雖然在互聯網圈子里人脈廣會在辦很多事上容易一些,但是互聯網已經是所有行業中最為講究公平的行業了,跟xxx很熟,有xxx資源,但在合作中也極少有免費的午餐,流量、技術支持,都得拿真金白銀來換,如果有交情最多打個折扣,更何況絕大部分根本就跟你沒什么過硬的交情好不?都2016年了,就別拿計劃經濟批條子時代的說辭來“忽悠”投資人了。
3、“小氣”的人不投 在我們對一個項目有初步興趣之后,我們通常會比較詳細地詢問創始團隊的股權情況,比較極端的是曾經碰到一個創始人一再強調他們這個團隊有多穩定,cto、coo跟著他一共多少多少年,cto的技術有多牛多牛,但一問創業要給cto多少股份,他居然猶豫了,猶豫半天之后說2%?2%,這是一個cto的價值嗎?再一問期權計劃,他居然一口回絕了,認為不需要留期權,我廢半天勁解釋了一下期權的重大意義,他居然回過味來了,問我:那也就是說期權也可以發給我自己,是吧?呵呵,按照道理來說是的,然后,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這不僅僅是“小氣”的問題,更體現了創始人的格局觀,把自己股權看得這么緊,今后如何引進新的人才來適應公司的發展呢?要知道一個很小的蛋糕就算你占99%也只有那么大,而馬云只占阿里巴巴5%的公司股權。
4、“善變”的人不投 創業是一條非常曲折的道路,我是非常鼓勵創業公司一邊全力以赴,一邊隨時準備調整的,我們梅花有很多portfolio包括唱吧都有探索方向的過程,但這并不意味著創業可以不專注。
有這么一種人,經常給我微信里發BP,我們判斷后沒投但也表達了祝福,可過了一個月,又發一封BP,跟之前的項目完全不同了,再過一個月,又換了項目,而且往往這種人特別善于追“熱點”,VC投什么他做什么,但是任何一個方向都沒有深入進去,連門都沒有摸著更何況經驗教訓,相信這樣的“連續創業者”什么也做不成。
恩,再加一條,如下圖的人不投,本來還想要他的簡歷先看看。
。
。
。
。
人和人之間還有沒有起碼的尊重了?
下一篇:想知道VC是不是真對你感興趣,回答這三個問題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90后創業者是怎么拿到投資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