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中國創業者和投資者的矛盾正愈演愈烈。
先是拉手網創始人吳波被風投逼走,接著是24券CEO杜一楠與投資方發生嚴重對立,瑪薩瑪索血淚掙扎,緊跟著是紅杉資本被指欺騙創業者。
當然還有李開復聯合61家中國公司高管發表公開信,和美國做空研究機構“香櫞”的口水大戰。
迄今不知結論如何,但至少吸引眼球,引起公眾關注目標已達到。
他們的身后,是愈發動蕩和陷阱重重的中國投資圈。
中國眾多創業者也開始質問與反思:資本催生的到底是財富還是泡沫,身后的風投到底是推手還是屠夫?資本悲劇層出不窮吳波,這位浸淫互聯網十余載的拉手網創始人,已悄然消失于江湖日久。
“吳波確實是走了,很久沒在公司出現了。
哎,這事兒弄的。
”9月中旬,面對業界風傳的吳波被風投逼走消息,一位拉手網內部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上述內部人士稱,“利潤低,擴張快,成本控制不力”,這是資方對吳波管理不滿的主要原因。
而上市遇挫,最終成為了導火索。
資本方最終全面介入拉手網日常管理,吳波職權被架空,脫離CEO職位。
這是一個從被資本牽引,到被資本控制的典型案例:過去兩年,在投資者的驅使下,拉手前兩年開始步入火箭式的擴張之路,但吳波的管理風格和能力沒能從初創小團隊的管理慣性中調整過來;而當大環境突變、戰略與環境發生矛盾時,投資人又將責任推卸給創始人,收窄創始人的權力邊界,破壞了企業的創新基因。
據說,投資人曾給吳波描繪了一幅快速上市的圖景。
而在拿到投資后,吳波幾乎天天要去見VC。
但吳波也并未因為來看項目的VC過多而選擇性忽視,任何一個VC提出的不經意的小問題,吳波可能都會勞師動眾,要求產品部門先改再說。
這里面有吳波的問題,更多的是VC問題。
“現在中國電商、團購等公司的后續融資協議,其實主要都是由風投說了算。
”24券CEO杜一楠說。
一語成讖。
9月下旬,杜一楠和投資方馬來西亞集團撕破臉皮——雙方你來我往,群發郵件互相指責。
杜一楠提出正式解除投資方工作組成員的職位,而投資方代表也宣布停止向24券注資。
對24券員工來說,他們不知道該相信創始人兼CEO,還是去相信指責前者私扣200萬元的投資方。
這樣的鬧劇或悲情,在如今的中國互聯網市場,正不斷涌現。
比如瑪薩瑪索,一個原本男裝自有品牌垂直網站,創業4年同比年增長率曾高達300%,在獲得了紅杉資本千萬美元投資后,快速擴張和大力促銷,如今陷入被收購、裁員以及資金鏈斷裂的血淚掙扎之中。
“瑪薩拿到了紅杉的一筆融資后,說實話,這是整個悲劇的開始,我腦子再也不用去想這個品牌要去怎么做了,而是去想網站整體促銷活動要去怎么組織,怎么去通過活動拉動新客拉動銷售額。
”這是前瑪薩瑪索市場總監韓卉的反思。
“我問過自己多次,如果歷史能夠重來,我是否還會急著拿紅杉那1000萬美元。
”瑪薩瑪索創始人孫弘在流淚回復已離職的前市場總監韓卉時說:“已無路可走,只為活下去。
”瑪薩瑪索截至目前尚未被收購,而傳言的收購方蘇寧易購,則剛剛宣布以6600萬元收購中國最大母嬰用品網站紅孩子,那是另一個悲情故事——2010年,紅孩子的銷售額為15億元 ,2009年,銷售額為20億元。
資本進入后,紅孩子2011年銷售額為15億元,2012年,以6600萬元價格出售走完使命。
資本控制的中國市場毫無疑問,面對資本,企業創始人與投資者有著一致的趨利性。
然而,是什么讓兩者之間頻頻爆發矛盾呢?在創業生態鏈中,VC這一環節不可或缺。
過去這些年,很多VC憑借專業能力和職業操守,贏得了中國創業者的尊重。
例如,在互聯網領域很多優秀公司的背后,如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聯網巨頭,都有VC的貢獻。
但在加速中國互聯網前進步伐同時,也從資本層面全面控制了中國互聯網領域。
資本介入的領域,從WEB1.0的門戶網站、搜索引擎、電子商務到WEB2.0的博客、論壇,到現在的團購、電商以及微博,國內所有的網絡模式幾無幸免。
據中國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近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這其中也包括新興的互聯網產業。
《報告》稱,無論是微軟、Google、雅虎、亞馬遜這些互聯網產業巨頭,還是諸如日本軟銀、美國IDG、紅杉這樣的資本巨頭,已悉數進入中國覓食。
經過10余年的滲透,如今,它們從資本層面控制了整個中國互聯網各領域。
DDIC提供的《中國外資背景互聯網企業榜單》顯示,78家極具代表性的互聯網企業身后,是清一色的境外資本。
如,阿里巴巴背后是日本軟銀和美國雅虎;慧聰網背后是IDG;當當網背后是華登國際和DCM;與土豆網有瓜葛的境外風投機構則更多,包括IDG、General Catalyst、GGV、美國洛克菲勒家族等。
在國外,風投往往被視為創業公司的孵化器,對創業公司的技術創新和改革提供巨大支持。
但問題是,在中國,很多風投往往選擇“不作為”——來自清科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共有106家企業獲得投資,擴張期和成熟期的82家,占比77.6%。
“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成為風投們的共同選擇。
以紅杉資本為例,作為全球最大的VC,投資了蘋果、思科、甲骨文、雅虎、谷歌等全球領先IT和互聯網公司,不過2005年設立的紅杉資本中國,與紅杉美國關注新技術、趨勢不同,在快進快出的中國VC投資規則下,紅杉中國在資本進入后體現的都體現出規模化發展、快速上市的操作思路。
紅杉投資的麥考林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麥考林,昔日的中國B2C概念第一股,2010年10月,頭頂“網絡+店鋪+電話郵購”商業模式創新登陸納斯達克,上市首日大漲57%。
但兩年后,其股價已經徘徊在1美元以下,相較上市首日收盤的17.26美元,股票下跌已95%左右,陷入“退市”危險境地。
麥考林的墜落正來自于紅杉等投資者:為了做出一個樣子給資本市場看,VC與公司合計起來在短時間內降成本、增肥營收、做漂亮數字,上完市后,公司質地迅速現出原形。
這成了眾多創業者夢想破碎、企業悲慘結局的根源。
下一篇:除了好點子 創業投資還需四大技巧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業企業找幾個投資機構比較合適?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